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人生第一马

(2014-10-28 21:26:47)

我的人生第一马

梁国胜

 

【跑步是禅,当跑步时,这一段时间的安静,可以让人抛开任何世俗杂念,静静地与自己对话,去感受自己身体细微的变化,去倾听自己心灵所发出的声音,去感受这份独自的承受与孤独。】

 

1019日,我人生的第一个马拉松,于雾霾中沉重结束,在6小时关门时间内,我以5小时50分钟惊险谢幕。当看到终点的100米处,我已经热泪盈眶,当最终冲过终点,借志愿者的手机与家人报平安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当天,我在朋友圈中晒出了一条微信:“#自恋式跑步#平生第一全马,重在参与、体验,让这雾霾深沉的北京把我埋葬!在5小时50分,关门前10分钟越过终点,那一刻忍不住热泪盈眶。”当天获得近200人的点赞与评论。

感谢朋友,感谢自己。

1年前的我绝不可能接受马拉松挑战,不可想象,平生第一次用双脚丈量了42.195公里。这是一个曾经让我颤抖、害怕的距离。没想到,一年前开始跑步的我最终将这个距离征服。

我接触跑步最早开始于师哥丁丁的引导,是他把我拉入跑界,从此却让我如此着迷跑步。我每次跑完坚持写的“自恋式跑步”是在跑步过程中与自己心灵对话的记录,是发自心底的声音,是一种自我激励。很多人看了之后,从此也走上了跑步或者锻炼的道路,成为了一道激励他人的精神食粮,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我每周跑步4-5次,每次平均约8公里,每个月的跑量在150公里左右,自从有跑步记录以来,总共跑了2400公里。这个距离,已经超出了从北京到湖南老家涟源的距离。

跑步让我找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跑友,可以敞开心扉聊跑步,相互激励,相互调侃。有人说,这是一种新的交友方式。跑步让我身心获得全新的感受,脾气变得温和,处事不是那么仓促,对生活、身边的人和事更多以平和和宽容的心态对待。

跑步是禅,当我跑步时,这一段时间的安静,可以让我抛开任何世俗杂念,静静地与自己对话,去感受自己身体细微的变化,去倾听自己心灵所发出的声音,去感受这份独自的承受与孤独。

我的人生第一马,就是在这样的跑步历程中开始。然而,当我真正站在跑道上时,我有太多的感受。

马拉松是一次对自己身体的集中体检,特别是对心血管的检验。所以,在跑马拉松之前,我做了一次全身体检,两年前我体检的各项指标都高,今年第二次全部合格,这给了我吃了一颗定心丸,给了我接受马拉松挑战的信心。

今年5月,我经历过一次TNF21公里的越野登山,当时用时5小时21分钟;9月,自己计时,跑了一次半程马拉松21公里,用时2小时31分钟。

这一切,我认为我准备好了,可以接受一次全程马拉松挑战。然而,即使如此,当我跑完下来,得知这一切都还不够。

当天早上,虽然设置了5:30叫醒的闹钟,以便6:15能与跑友在约定的地点会合,然而闹钟居然没把我叫醒。我醒来时已经615分了,仓促拿上跑步装备,赶去天安门的起跑点,到时已经730分。那时的天安门已经挤满了3万人,无法充分做好跑前拉伸。

在我跑步过程中,前21公里,用时配速较好,然而,到27公里时,双腿开始抽筋,只好停下来进行放松拉伸,然而停下来后,就很难再像前半程那样跑起来了。30公里时,救护车和收容车从身边经过,很多时候,我真想就此放弃,走上收容车。然而,我最终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到35公里处,双腿基本上不听使唤,我只能蹒跚着往前挪动。

后来,跑友们帮我总结,就是身体太沉,跑步太少。跑友说,全程马拉松如果要真正跑下来,最少要经常跑过35公里,每月的跑量要超200公里。

这次北京马拉松是在黄色预警雾霾中开启的,第二天关于跑与不跑有太多的讨论。然而,在我看来:其实没人逼着你在雾霾中跑马拉松,参赛者都是成年人,决定权在每个人自己手中。或许,在很多人看来,雾霾中跑步不可思议,甚至愚不可及,那也无妨。毕竟,这种自虐虽然于已不利,却也无害他人。

跑步是自己的事,与他人何关。当然,由于雾霾而放弃的跑者,同样能赢得尊重,因为对于真的跑者,放弃也需要勇气!只是,对于跑过全马的跑者,他们不在乎是否有人站在路边鼓掌,更不希望有人故意吐唾沫星子!

马拉松,带给我太多收获,太多感受。总之,在这个跑步过程中,我跑步,我自恋,我收获,我成长。跑自己的步,让别人羡慕去吧!

 

http://s10/mw690/001nP4Enzy6NaQiZu4x49&690

http://s10/mw690/001nP4Enzy6NaQjXFrP39&690

http://s11/mw690/001nP4Enzy6NaQkcYmmba&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