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工人?——江苏沐阳县职教中心探访及其评论

(2008-06-16 11:49:16)
标签:

江苏

沐阳县

职教中心

教育

分类: 在路上
 学生?工人?
——探访江苏沭阳县职教中心
 梁国胜
 
 
    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职教中心校园里,宽阔的马路两旁,挺拔的白杨树一派生机。

    在记者参观完这个职教中心后,几个“?”涌现在脑海中:这是学校,还是工厂?他们是学生,还是工人?

    学校?工厂?

    当记者走进职教中心的数控教室时,只见偌大的教室里,有4台运转的数控机床、7个学生和1名老师。每台机床上都有学生在操作,遇到问题可以询问老师。据沭阳县职教中心校长魏家禹介绍,机床从早上开机,一直到晚上10点不停机,这是为保证数控专业的每个学生都有上机操作的时间。

    在普通铣床班、磨床班,记者也看到了同样的情境。在三楼的“缝纫机”班,每台缝纫机上,一个个熟练的“工人”正在缝制围裙。

    当记者走出教室时,很难分清刚才进的是学校,还是工厂?

    这是魏校长总结出的中等职业教育要遵循的7个“合一”中的一个:教室和车间合一。其他6个“合一”是:学生与工人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生产合一;服务与创收合一;学校与企业合一。

    据魏校长介绍,学校添置的都是生产型设备,所使用的实训材料也都是真材实料。如数控专业、机械专业使用的是6米定尺的标准钢材。在过去,经学生实训操作后只能当废品卖掉。而现在,学校与当地几家企业谈好,实行来料加工,根据客户的标准加工,废品就变成产品,这为学校省下了大量的材料费。

    沭阳职教中心还有一家自己品牌的服装厂——“晓飞牌”服装厂,厂里员工是学生,产品也是来料加工。取名“晓飞”,意在“慢飞”,“但总有一天会飞得更高。”魏校长说。

    学生?工人?

    在职教中心,有时你很难区分穿着工装的学员到底是学生还是工人。特别是在校系统学习两年后,第三年进厂顶岗实习时,他们就成了实实在在的“准工人”了。

    “在职业教育中,没有速成法,也没有所谓的捷径。只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沭阳职教中心打破传统的普高授课方式,采用“三三四”课程设置原则:即30%的文化课、30%的专业理论课、40%的实践课。

    “只是在黑板上‘开’汽车,要成为一个熟练的工人,这是不可能的。”从事职业教育多年的魏家禹,对于传统职业教育的薄弱之处感触颇多。

    他特别强调,学生的这种劳作不是有劳无获。让学生和家长都能够接受的是,学生在快速提高技能的同时还能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由于是替客户加工产品,学生在心理上都会予以高度重视,久而久之,这种自觉意识就转化为技能水平的提升。同时每生每月能获取200元左右的加工费,基本上能解决生活问题。

    “加上国家助学金1500元,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几乎一分钱也不用出。”魏家禹说。

    据了解,在江苏宿迁地区,采用工厂、学校合二为一的教学模式的学校不在少数,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表示,这种教学模式的产生和当地加工业对于技术工人旺盛的需求量分不开,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毕业之后到了工厂还需要再次打磨培训,因此在近两年,学校的教学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教师是舞台的搭建者和观众

    在魏校长看来,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对象仍是社会弱势群体,其中大部分是“普高热”带来的所谓“问题生”,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些“问题生”是普通中学的包袱,往往三五个就能把一所学校搅得不得安宁。面对三五十、三五百甚至三五千这样的“问题生”群体,沉重的“管理”二字就严肃地摆在魏家禹和每一位职教工作者面前。

    然而,就是由于魏家禹这些职业教育工作者们探索了一套教育模式:

    在新生入学后,学校有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要求每个教职工拿着放大镜看学生的长处。

    在一次新生军训汇报表演总结会上,一位家长看到儿子上台领取优秀学员奖状时,当场抱着儿子痛哭流涕。后来得知,这是他儿子自上小学以来得到的第一张奖状。这位学生也是第一次得到家长的认可。

    魏家禹认为,我国工业发展需要优秀的技术工人,他们要有“主人翁”意识,需要自立自强;不能带有自卑感,不能自暴自弃。

    在魏家禹眼里,学校不仅要培训学生成为熟练的技工,还要求他们是“小厂长、小经理、小老板”,若干个小老板就组成大老板,若干大老板就形成了“中国创造”。

    “职校的学生大都头脑灵活,动手能力强。”魏校长说,与其制定各种制度约束、封闭他们,倒不如创立平台,疏导他们。

    魏校长倡导,教师是校内舞台的搭建者,同时又是观众和导演:演员是学生,教师是观众,学生演得好,就要喝彩,演得不好,为其总结经验。

不拼没出路

梁国胜
 
 
    走路特别快的魏家禹给记者留下了“心直口快”的印象,在同事眼里,他是个“工作狂”,且个性强,如果涉及到学校利益的事,他绝不讲情面。

    但魏家禹对自己的评价是“完美主义者”,对别人说他的“个性极强”评论,他理解为“不拼没有出路”。他说,搞职业教育必须要有一种奉献精神,搞职业教育的人历史上所受的歧视太多,所受的磨难也太多了。

    他的感慨来自于前几年,随着普通高校的逐年扩招,“普高热”的不断升温,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更是举步维艰。

    江苏省沭阳县曾经是全省第一贫困县,2007年全县的财政收入为15.9亿元;又是全省第一人口大县,全县有178万多人。这两个“第一”,曾经使沭阳发展的步伐相当沉重。沭阳县教育局党委委员葛绍凡说,“穷县要办职业教育又是何等艰难”。

    然而,近几年落户沭阳的460个项目中,境内外上市公司投资项目达11家,超亿元项目58个。同时,在沭阳,涌现出了全国最大的专业画材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包覆纱专业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蓄电池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手机扬声器生产基地……一座以轻纺服装、五金机械、电子能源等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正迅速崛起。

    同时,与之伴生的一个隐忧是,越来越多工业企业缺乏技工。

    这让沭阳决策者尴尬而复杂的处境。一方面,“技工荒”的出现折射出沭阳县越来越多的大项目、好项目催生的产业集聚效应益发凸显,企业用工出现部分缺口。另一方面,破解“技工荒”问题迫在眉睫。

    面对这对矛盾,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提出,“把职业教育当作宿迁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器”。他同时提出,要像大办普通教育那样大办职业教育,要像大办工业园区那样大办职教园区。

    在这种思想的推动下,全县上下把发展职业教育与发展经济同步起来。沭阳县也因此涌现出了一家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沭阳县职教中心,和一家几乎全部由县财政投资近5亿元的全日制高职院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宿迁经贸分院。

    在魏家禹眼里,“现在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机,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局面。”

    “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有光彩的,不能让别人瞧不起,自己要看得起自己”。魏校长经常用这句话激励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也正是有了这种信念,沭阳职教中心趟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于国内存在相同问题的一些城市和地区,他们的做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个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不可以选择,但生下来后的生活是可以选择的”,他经常用这句话激励职校学生。

    我们相信,有了这种信念的支撑,也许职业院校和学生们未来的道路会更坦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