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债大学 |
分类: 在路上 |
2000块钱的债我一直没还
昨天,突然想起他来了,从手机里找到了他的电话号码。拨通了,他肯定知道是我去的电话。
“喂!”很熟悉的乡音,很亲切,听起来就知道他也一直在等我的电话。
“快一年没联系了吧!”我说,“怎么样啊,过得?”
这一年里,他有了可爱的宝贝,是个小子,电话里还能听到他妻子在逗小孩的声音。他告诉我,他父母带孙子有过一段时间,但他父母还只有50来岁,觉得自己很年轻,在大城市待不习惯,就又回家种田了。现在该是下秧的季节了,所以两老都回去了,“不过10月份还会来的。”
“哎,都是为人父的人了!”我感叹!
他是我的小学同班同学,是邻村的。初中是一个学校,但是不在同一个班。高中就不是一个学校。但是,我们一起考上了大学,都在北京上学,只是不同学校。
那时,我们开始了互相的来往,每个双休日,不是他来我的学校,就是我去他的学校,打牙祭,聊天,看电影是我们的事。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大学二年级。
我们俩的家庭都算穷困人家,都是每年借学费来上学的。记得我大二之前,每个学期的生活费(1500元)都是从十叔家借。但是,老爸肯定会在再次借之前,把上次借的钱先还了,然后再去借。这样,老爸觉得在别人面前很讲信用。
他家的情况不会比我家太好。
况且,我读师范大学,收费比较少。我记得每年就交给学校600元的住宿费,然后就是家里每个学期固定给我1500元的生活费,这样一直持续到大学二年级。
而他读的是化工大学,学费要4500元左右,另外,师范大学每个月给的补助相对他的学校要高很多。因此,他向学校申请了贫困助学金贷款,好像每年3000元。
那个时候,他经常向我借钱,当然也就是100来块钱,甚至是50元钱,特别是在学期末,这种情况准会出现。然而,他过一段时间一定会还我。因为,他也知道,我的钱是家里掐着指头给的。我们俩也都是掐着指头花。
到了大三上半期,我们俩都开始了勤工俭学,他做起了入户调查,我干起了家教。兜里的钱都“多”了起来。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俩都没花家里的钱了。他也就结束了经常向我借钱的情况。
但是,我们俩把每个星期见面变成了一个月见面。这个时候,我们见面不会去吃食堂了,会下小馆子,炒两个菜,还会要一瓶啤酒。算是奢侈生活了。
大学毕业后,他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情况,没有报名考研究生,去了天津的一家国企工作,在那落了户。我呢,觉得去中学教书不是我的理想,所以花了很大功夫考上了研究生,继续了我的求学生涯。
我读研究生前两年,补助要高了,导师每个月给点劳务费,自己还经常在外接点野活,比如帮一家公司做一套心理测量问卷,就能挣点外块。所以,在那个时候,我算是“有钱人”。每年我还会寄点钱回家,每年过年的年货都是我回家置办。这样,我每年过年后,都不能留下太多的钱。
到了研究生三年级,要做论文,没有时间出去接活了。此时,我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一定余留。
那年,家里哥哥准备把旧宅翻新。盖一层的话,不需要借钱,如果要盖两层,大概要借3万多。老爸、老哥与我商量是盖一层还是两层,我说还是两层吧,南方的平房夏天太热、冬天太冷,不方便。
于是,家里四处借钱。我呢,在学校把余留下来的2000元钱拿出来,觉得还少了,就张口向他借了2000元钱。这样凑了4000元钱寄了回家。
不知怎么,这件事被我的导师知道了,她专门找机会对我说:“你的这种心情我能理解,但我并不主张你借钱给家里寄钱,在学校就过早地承担这种压力。”那天,我无语对导师,她知道穷困的孩子早当家这个道理。
我毕业后,我能挣钱的时候,他离开了天津那家企业,他觉得在国企拿得少、体制僵,特别是他觉得在北方这个城市,普通话差阻碍了他的发展。于是,他辞职去了深圳。现在,他进了广东的一家外企,当了主管。在广东,他买了房子,也建立了一个三口之家。
而我也在北京买了房子、车子、甚至有了我在大学想来是“天文数字”的储蓄,也成了三口之家。但是,快6年了,那个我借他的2000元钱债,我一直没有还。
昨天,我又提出,“我还欠你2000元钱呢,利税都很多了吧。”他说,“找个我们见面的机会给我吧。”
我知道,通过银行也能很利索的把那2000元钱打到他的账户上。但是,我知道,他肯定不愿意告诉我他的账号,我也一直在找见面的机会,当面把这2000元钱交到他手里。
我期待着和他的见面,也不会忘记这2000块钱曾经带给我的友情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