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营企业家的遭遇
在“两会”期间,薛频两次从南京飞到北京,希望找到高层领导,为他头疼了11年的官司奔走呼告。
薛频是江苏高能集团的创始人,江苏高能集团是1984年第一批成立的高科技民营企业。薛频以200元起家,发展至1994年高能集团已经成为资产高达数亿元的江苏省民营企业的龙头,薛频也成了南京最耀眼的明星企业家。他先后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等名誉称号。
11年的官司至今无结果
1994年,一切都改变了。1994年5月,高能集团下属的南京五星高能房地产开发公司与白下区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通达城镇基础设施开发公司(简称白下两公司)合作开发南京东王府园危旧房改造工程。因白下两公司扣押施工《批文证照》,导致项目停工至今11年。
1994年初,白下两公司找到高能公司,商议将南京东王府园小区危旧房改造项目转给高能公司开发。考虑到转让方是白下区政府下属的公司,有一定的政府背景,比较可信。经过几番协商后, 1994年5月12日,高能公司与白下两公司正式签订了“合作开发”南京东王府园小区的协议。协议约定白下两公司负责向高能公司提供东南京王府园小区项目的有关审批手续和证照;承担并交纳该项目的前期有关费用等;协议约定高能公司负责建设资金投入、项目开发、建设、销售的具体工作;并向白下两公司支付1980万元的联建费(保底利润)等。
协议签署后不久,高能公司按协议向白下两公司支付了1700万元的联建费(保底利润);可是直到二年后,白下两公司仅提供了4幢商品房的《施工执照》,其余的因没有证照,被迫停工。
由于想尽办法仍无法得到剩余的批文证照,无奈之下。1997年12月,高能公司一纸诉状将白下两公司推上了被告席,要求两被告全面履行协议,交付全部批文证照,赔偿停工损失等。
在审理中,法院认为,被告白下两公司在1996年6月、9月取得01、02、03幢;06、07、09幢《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情况下,不交证的行为导致高能公司无法建房,也致使该地拆迁户无法及时安置,损害了公共利益,构成根本性违约。
2002年12月24日,江苏省高院终于下达了终审判决书,判决白下两公司于判决生效10日内向高能公司提供全部的批文证照,交付项目前期批准税费的财务凭证,并赔偿损失800万元。
但是,自2003年1月至今,在长达4年的执行中,法院找了种种借口,拖延此案的执行,至此,这场纠纷引发的官司打了5年,执行4年,至今无结果。
官司改变了一个企业家
3月12日上午,坐在记者面前的薛频,满口法律术语,他说,这11年来,他依然成了法律专业人士,“我现在几乎不是一个企业家了,别人肯定以为我是一个律师。”薛频苦笑着说。
“这11年,对我来说,是我最具青春活力的11年。”但是,对于薛频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几乎停滞不前的11年。
回顾这10多年,薛频有“从天到地的感觉”。1997之前,薛频一直处在各种光环之中,有各种荣誉称号,是各种重要会议上的座上宾,也是各媒体追逐采访的对象。但是,自打这个官司起,薛频从此销声匿迹,各种人都唯恐避之不及。
江苏高能集团在通讯产业上也受到很大影响,公司从顶峰时期的6亿多元的销售规模掉到现在仅有的几千万元。
在这11年里,薛频几乎没有做企业发展的事情,没有过问公司的发展计划、营销计划。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个官司。
其实,在薛频的心目中,他一直不后悔当时进行房地产业,也不后悔把“宝”押在这个房地产项目上。
1994年的江苏高能集团在通讯设备制造业上已经做得很好,1996年在全国通讯企业中排名第三,并且现在是国内通讯业的巨头华为、中信在那时也才刚刚起步。当时,薛频有富余的资金,为了不使资金闲置,也考虑到公司的长远发展,他最后把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市场。而从房地产10多年的高速发展来看,他觉得自己没有看错这个行业。
并且,在1997年着手打这个公司时,薛频觉得凭着他在江苏民营企业老大的位置,凭着他的多种荣誉称号,更重要的是凭着他站在这个官司中合理的一方。薛频很自信地认为他能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让薛频没有想到的是,即使在2002年,官司打赢之后,还有各方的游说,希望薛频退出这个项目。“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一般人是挺不过来的。”薛频痛苦地说。
有人说薛频太固执了,说他为什么要把自己和企业陷入到这个至今没有结果的官司中去,但薛频说,“我也许不会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家,但也希望为中国的法制建设做出贡献。”
不知道这是不是薛频无奈的呻吟。他说还要为这个官司的最后执行奔走呼告。何时是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