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热播的的“感动生命”,引起公众很大的反响。导演陈燕民称,他对此片的概括是“生命因崇高而感动,生命因感动而崇高”。他说的也许不错,但这句话让我不禁联想起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我想这一系列“感动”价值到底在哪里?在感动更多的生命,还是在更多的生命受到“感动”?而这种“感动”又价值几何?
说白了,无论感动生命还是感动中国,都只是在做表面文章。一年一度的“感动”之后是腐败继续,道德继续滑坡。我不相信“感动生命”之后,医院的医生开始“救死扶伤”变的“崇高”,社会开始变得清廉,人人变得高尚和守法。如此这种感动之中,到底蕴含着多少道德财富还不值得怀疑吗?其实是有人幻想着以“感动中国”“唱红打黑”取代“以法治国”岂不滑稽?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不是从功利目的出发,以百姓的角度审视这些感动,我们的体制改革以及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打击腐败,或许比十次百次的“感动中国”的价值更高。我们的“感动中国”将那位领导干部副部长,站在火灾第一线,也说成是“感动”,那他的职责应当是什么?其他高级领导干部,在人民国家危难之时难道就不该挺身而出了吗?至于双手接救堕楼的孩子,此种壮举,何止她一人?她受到了超级表彰,那另一些与他一样为救别人甚至致残或者牺牲了性命的人是不是有些不公平?加上那些卖狗皮膏药的评委的蹩脚的“颁奖词”只能说明“感动中国”是多么虚伪与不公平。
再看看我们医院的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是“利益驱动”,还是医德的堕落?或是二者兼有之。电视作品没有揭示这个医疗顽症,只是片面强调医生不容易,完全背离了社会真相。电视导演说医生不容易,是弱势群体,那么说穷老百姓就是强势吗?医生开大方,攥着百姓生死命脉,孰强孰弱其实很分明。他们哪管百姓千里奔波,血汗钱来得是多么不容易。特别在医患关系紧张的现在,电视剧过分强调医生的“弱势”,靠几滴眼泪只可以动人一时,不可能对人的心灵产生真正的永久的震撼!我们的医改,如果不将“生命为本”放在第一位,总是围绕着钱做文章,《感动生命》,就永远是一句空话。
我常常想,为什么日本发生福岛地震,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涌现出那么多舍己为人的英雄模范,就未曾听说有什么“感动日本”“感动美国”之类的人物评选?是文化背景的不同,还是社会价值观使然?其实只有一句话,就是我们所谓的“感动”,早已融进了人家公民的血液之中,成为公民之所以是公民的行为准则。感动吗?这是你应该做的。而我们,还要将公民的行为准则再加工,然后再加以炒作,这些虚伪的并不真实的感动或许背后就隐藏着许多见不得人的......我们连公民应该有的最基本的社会公德社会义务,都要拿出来“感动”,足见我们的道德水准已经不可救药。
我希望“感动中国”,改革社会风气,从体制改革,从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做起,端正国风党风,也许如此,“感动中国”才真正会成为现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