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返汶川(之四)

(2009-03-10 22:16:10)
标签:

文化

5

  

  我才31岁,我还年轻,上有老,下有小,虽然我没有钱,能不能救救我!”.这是今年的大年三十从极重灾区---一座海拔 3000米高山上一个地震伤者通过志愿者——成都已经退休的老中医聂晓萍带出的求救口信。求救者叫王海清,羌族。家住理县杂谷脑镇科多寨。这里是大山高耸的地区。他已经全身瘫痪,因为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就被“赶”出医院,已经成为走投无路的地震重残人。网名为高山流水的安徽网友看到勒克儿的博客后,开始通过电话与阿坝州和理县有关部门交涉,交涉的结果是:瘫痪在床的王海清终于再次被送到阿坝州医院,但费用仍然是自理。
  南京医科大学医生张霞看见这条消息后,22在《中国康复医学会论坛》以《触目惊心一一阿坝伤员王海清》转贴。
  2213:21 张霞发帖:在数个好心志愿者的努力下,目前王海清住进了阿坝州医院,住院费用是由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们捐助的,共4000元。由于没有他的病历资料以及无法见到本人,因此目前无法对他功能状况做具体评价。
  2217:46 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励建安立即跟贴:张霞,请把这个伤员设法安置到绵竹市医院康复中心。他的医疗经费我们务必帮他解决。请尽快办理。可以考虑请江苏医疗总队派救护车把他接过来。
  2218:36 张霞回复:老板:由于王海清没有手机,目前联系不到他本人,我计划在最短时间内去一趟阿坝,与王海清直接沟通。王海清住院之后的换药问题我来负责,放心吧。刘元标的捐款在征求他本人同意后,决定直接捐给这苦难的一家! 
       2月618:41 张霞以《王海清入住绵竹市人民医院》为题发帖:
  王海清于0925日晚11点半到达绵竹市人民医院,吃完晚饭安排住院后,我们对他进行了仔细的查体,这才发现他的病情比我们预计的要严重、复杂得多,当初从王海清入住的医院得知他的病情是脊髓损伤伴压疮,并没有发现他还有其它诊断,事实上:除了脊髓损伤伴截瘫,泌尿系感染,骶尾部及双臀横纹处严重的压疮之外,他的双足在4个月前不慎烫伤,由于未经过有效处理而出现严重的感染坏死,另外他的头部在地震之前有一次可疑(没有任何病历资料,王海清本人也说不清楚病史)的脑出血史,造成目前右侧肢体偏瘫,肌力和感觉减退。

   王海清只是震后急待康复人群中的一个。应当说,他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好心人。确实,灾区百姓的“康复意识”几乎为零。这次地震中的近万名伤员,虽然得到初步治疗,但他们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康复”。南京医科大学励建安教授忧心忡忡地发表了看法——
 
 当地民众和一些官员的康复意识就是“休息=康复”。令人极度担忧的是,超过1万名没有积极康复医疗的患者,在“休息=康复”的迷梦结束之后,将如何面对不可避免的残疾。如果我们可以积极地处理这些问题,就可以使成千上万的伤员回归正常人群。而如果忽视这些问题,就可以让这些人永远地进入残疾人的行列,对国家对个人都是巨大的压力.

      但是“康复”谈何容易。需要大笔资金,需要相当数量的医务工作者。特别是需要有一所相当规模的“康复医院”。国家投资有限,该如何解决地震伤残者的康复问题呢?绵竹市现今在城外建了一座板房搭建的医院名为绵竹市康复中心.力所能及才接受了包括王海清在内的70几名需要康复治疗的残疾人.这对灾区庞大的需要康复的群体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2月22,我来到这座四川省内唯一一家仍然接收地震伤员并完全提供免费救治服务的康复中心---“板房医院”.此前,根据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励建安教授所率康复医疗团队的调查及评估,后期需要康复医疗的人数多达7000名左右。(志愿者调查是万人左右)四川省卫生厅的官员在211日也对专家承认了这一数字。

 

   但是仅仅是承认是不够的,要实实在在拿出行动,关注这个急需社会救援的弱势群体.现在康复病人的资金主要来自南京一家叫焦点科技的公司.公司老总拿出了一百万元捐款来资助灾区的康复项目,钱直接打到绵竹市人民医院康复中心.有了这100,康复中心暂时有了底气.但这笔钱对7000多等待康复治疗的人来说远远不够.政府应当出钱给予支援,但他们没有表态.

令大家感到欣慰的是,康复中心的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是一个非常热情和充满助人为乐精神的团队。走进这个院子,你会处处感到温馨:墙上的标语,院子里的指示牌非常醒目。“这里是父老乡亲健康的港湾”12个红底白字醒目地横在板房上面。张霞是励建安教授的研究生兼医生。她在负责“板房医院”的工作。她告诉我,比王海清病情更严重的人还有不少,她将尽自己的努力能救一个是一个。我向她介绍了什邡仁和小学的陈永宁的残疾情况,她毫不犹豫答应把小朋友接到医院治疗。现在,我回北京才十天,陈永宁就已经住进医院,他家再不用为孩子的治疗费用发愁了,医生经过检查说,孩子身体全面恢复很有希望。除了陈永宁,什邡蓥华镇中学的肢体残疾的廖瑶瑶和罗瑶瑶也随后住进康复中心。

是社会温暖的大手,是医务工作者的大爱之心,是志愿者寻找的眼睛,把王海清、陈永宁、罗瑶瑶、廖瑶瑶从无望的苦难中拯救出来。但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只有社会和政府的真情的资金投入,才是解决残疾人康复的根本办法。因为震灾后残疾人的康复要抓紧时间,时不我待!当我们与王海清的老母亲握手告别时,老人家只是不停地连声说谢谢,谢谢。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还能来看她和他的儿子,我只是希望我们再次见面的时候,能看到他们幸福的笑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