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汶川(之四)
(2009-03-10 22:16:10)
标签:
文化 |
5
南京医科大学医生张霞看见这条消息后,2月2日在《中国康复医学会论坛》以《触目惊心一一阿坝伤员王海清》转贴。
2月2日13:21
张霞发帖:在数个好心志愿者的努力下,目前王海清住进了阿坝州医院,住院费用是由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们捐助的,共4000元。由于没有他的病历资料以及无法见到本人,因此目前无法对他功能状况做具体评价。
2月2日17:46
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励建安立即跟贴:张霞,请把这个伤员设法安置到绵竹市医院康复中心。他的医疗经费我们务必帮他解决。请尽快办理。可以考虑请江苏医疗总队派救护车把他接过来。
2月2日18:36
张霞回复:老板:由于王海清没有手机,目前联系不到他本人,我计划在最短时间内去一趟阿坝,与王海清直接沟通。王海清住院之后的换药问题我来负责,放心吧。刘元标的捐款在征求他本人同意后,决定直接捐给这苦难的一家!
王海清于09年2月5日晚11点半到达绵竹市人民医院,吃完晚饭安排住院后,我们对他进行了仔细的查体,这才发现他的病情比我们预计的要严重、复杂得多,当初从王海清入住的医院得知他的病情是脊髓损伤伴压疮,并没有发现他还有其它诊断,事实上:除了脊髓损伤伴截瘫,泌尿系感染,骶尾部及双臀横纹处严重的压疮之外,他的双足在4个月前不慎烫伤,由于未经过有效处理而出现严重的感染坏死,另外他的头部在地震之前有一次可疑(没有任何病历资料,王海清本人也说不清楚病史)的脑出血史,造成目前右侧肢体偏瘫,肌力和感觉减退。
当地民众和一些官员的康复意识就是“休息=康复”。令人极度担忧的是,超过1万名没有积极康复医疗的患者,在“休息=康复”的迷梦结束之后,将如何面对不可避免的残疾。如果我们可以积极地处理这些问题,就可以使成千上万的伤员回归正常人群。而如果忽视这些问题,就可以让这些人永远地进入残疾人的行列,对国家对个人都是巨大的压力.
但是仅仅是”承认”是不够的,要实实在在拿出行动,关注这个急需社会救援的弱势群体.现在康复病人的资金主要来自南京一家叫焦点科技的公司.公司老总拿出了一百万元捐款来资助灾区的康复项目,钱直接打到绵竹市人民医院康复中心.有了这100万,康复中心暂时有了底气.但这笔钱对7000多等待康复治疗的人来说远远不够.政府应当出钱给予支援,但他们没有表态.
令大家感到欣慰的是,康复中心的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是一个非常热情和充满助人为乐精神的团队。走进这个院子,你会处处感到温馨:墙上的标语,院子里的指示牌非常醒目。“这里是父老乡亲健康的港湾”12个红底白字醒目地横在板房上面。张霞是励建安教授的研究生兼医生。她在负责“板房医院”的工作。她告诉我,比王海清病情更严重的人还有不少,她将尽自己的努力能救一个是一个。我向她介绍了什邡仁和小学的陈永宁的残疾情况,她毫不犹豫答应把小朋友接到医院治疗。现在,我回北京才十天,陈永宁就已经住进医院,他家再不用为孩子的治疗费用发愁了,医生经过检查说,孩子身体全面恢复很有希望。除了陈永宁,什邡蓥华镇中学的肢体残疾的廖瑶瑶和罗瑶瑶也随后住进康复中心。
是社会温暖的大手,是医务工作者的大爱之心,是志愿者寻找的眼睛,把王海清、陈永宁、罗瑶瑶、廖瑶瑶从无望的苦难中拯救出来。但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只有社会和政府的真情的资金投入,才是解决残疾人康复的根本办法。因为震灾后残疾人的康复要抓紧时间,时不我待!当我们与王海清的老母亲握手告别时,老人家只是不停地连声说谢谢,谢谢。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还能来看她和他的儿子,我只是希望我们再次见面的时候,能看到他们幸福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