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汶川祭》序篇

(2008-12-21 15:00:32)
标签:

杂谈

 作者按:   完成了<汶川大地震>之后,总觉得言犹未尽.还没有将我在灾区采访的真实感觉完全表达出来,毕竟我在灾区生活了20多天,所见所闻,可憎可恶与可歌可泣的事情见的多了.总体来说,抗震救灾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圆满.灾民,特别是失去亲人的灾民的痛苦我们也很难从更深的层次去体验.我那时曾一个人站在北川荒凉的山岗上,看到震后才两天,就有灾民纷纷又回到自己的家园,在废墟上寻找亲人.心里的感动与辛酸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就曾想过,为灾民写一部书吧,对天对地也对自己的良心.现在我决定再写一部<汶川祭>了.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实作品. 这是我对良心的承诺,对灾区父老乡亲的承诺.我                     

 

                                       

\

 

     2008年5月14日,我刚刚到达地震现场---都江堰聚源中学之时,走在震后的废墟上,看到一具具遇难学生的遗体,听着死难者家属伤痛欲绝的哭声,我问自己的心,这一切是真的吗?当冰凉冰凉的雨水打在我的身上,当我搀着遇难学生的家长从坍塌的废墟中走出来的时候,我不得不相信眼前的一幕幕都是不容置疑的真实了.

     我拿起相机,拿起摄象机记录着所见到的种种场景.我看到废墟上的纤细的"钢筋",看到用手轻轻一搓即可脱落的灰砂,也看到了在废墟中散落的沾满血迹的学生的课本\钢笔\书包和馒头......一个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年轻的生命,在一场轰隆隆的灾难中就是这样离去了.我作为活着的人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用画面记录历史固然是一种形式,但我还有笔,用笔记录我所见到的真实,也许比照片和摄像更重要,因为我手中的笔所记录的是百姓的真切的感受,是对人的精神的描述,这是"笔"的独特的功能.但我也想.我的记录能被认同吗?

    写文章,其实是一个看起来容易,做起来艰难的事情.说它难,因为它需要心与血的凝结,需要甚至是不畏死的责任和勇气.书斋里决写不出锥心泣血的文章的.我曾写过《三峡忧思录》\写过《尊严--从黑发告到白发》\写过《向日本控诉》\《造魂》......这些书都是我开动双脚在中国大地上南北奔波完成的著作.这其中,我虽屡经危难但上苍保佑都被我侥幸逃逃过了.我感到我没有愧对记者这个职业.但是,当我决定写作《汶川祭》的时候,我还是满怀困惑,我生怕我的眼睛"错位",生怕我的"思想"走板,最终决定我写作这部著作的还是朋友刘延庆的一句话.他在读了我之前完成的《汶川大地震》一书的后记时说,"后记<中国万岁>读后让我很失望!"我反省自己,为什么我写的东西会让心心相印的朋友失望?可能是我的这本书,本质上说,还属于"体制内"的著作,没有做到畅所欲言,言之必切--这大大有悖于我一贯的写作风格.我由是决定写一部真实的地震,一个可以经受历史检验的地震实录.

    重新检点我在地震灾区所做的采访笔记,20多天的日日夜夜,泪水哭声仿佛一下子又把我带回地震的现场.在聚源中学,在向峨中学,在富新二小,在映秀小学,在东汽中学和北川中学,那些孩子们,那些孩子的父母们,那些老师们,他们面对灾难表现的勇气与坚韧让我感动,在向峨乡在平武县,那些地震中得以安全逃离的干部嘴脸,让我愤怒让我担忧,我很难想象灾民今后的生活,在这般的官僚"领导"之下,会陷入什么样的困境.

    地震已经过去了半年多,我的新朋友,北川女作家母碧芳用她的真情实感写出了《北川殇》,并将此书的稿费全部捐献给了北川的家乡父老.我的《汶川大地震》一书的稿费也将全部捐给我采访过的遇难孩子的家庭和老师.虽然这点钱微不足道,但它代表我的心,它连接着我与灾区人民的情感.而我的《汶川祭》将是献给灾区儿女的灾区又一部灾区实录---用我的真情记录的历史之一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