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医学心理学答案(一)
(2009-10-04 16:18:52)
标签:
医学继续教育心理学答案杂谈 |
A.8—17岁
B.9—18岁
C.10—19岁
D.11—20岁
A.轻度精神发育迟滞
B.重度精神发育迟滞
C.重度精神发育迟滞
D.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
A.病人角色缺如
B.病人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冲突
C.病人角色强化
D.病人角色的内部冲突
A.认知变化
B.情绪变化
C.意志变化
D.觉悟变化
A.医患交流
B.医患合作
C.医患沟通
D.医患协商
A.50—59
B.60—69
C.70—79
D.80—89
A.熊猫
B.猿猴
C.类人猿
D.黑猩猩
A.潜意识
B.前意识
C.准意识
D.意识
A.经典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观察学习
D.日常行为活动
A.弗洛伊德
B.荣格
C.罗杰斯
D.马斯洛
A.焦虑
B.害怕
C.愤怒
D.痛苦
A.人格的发展
B.社会化
C.人格想形成
D.社会化程度的加深
A.应激
B.心理应激
C.压力
D.心理性应激
A.一对一疗法
B.精神支持疗法
C.精神分析疗法
D.询者中心疗法
A.80
B.70
C.60
D.50
A.脑的进化
B.行走和劳动
C.语言
D.视觉的进化
明显的发展,其共同点不包括( )。A
A.视觉系统发展到相当完善的程度
B.具有完善的感受器和运动器官
C.中枢神经系统呈空心管状
D.神经管的前端逐渐发展成为不同水平的脑
A.主观事物
B.客观事物
C.客观现实
D.客观事物
A.口欲期
B.肛欲期
C.生殖期
D.崇拜性器期
A.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B.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的反应
C.人脑对过去经验和当前直接作用的反应
D.回忆不属于记忆方式
A.思维速度障碍
B.思维过程障碍
C.思维形式障碍
D.思维内容障碍
A.1—3岁
B.3—6岁
C.6—9岁
D.9—11岁
A.焦虑
B.空间
C.抑郁
D.强迫
A.人格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B.如果患病,人格就可能发生改变
C.人格的“稳定”是相对的
D.人格“稳定”是绝对的
A.降低疗效
B.加速痊愈
C.损害健康
D.影响预后
A.医学临床
B.企业生产
C.人力资源管理
D.教育领域
A.精神活动的结晶
B.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C.受神灵主宰
D.思维的过程
A.罗杰斯
B.马斯洛
C.荣格
D.华生
A.记忆保持的时间
B.记忆内容的正确与及时
C.记忆的提取与迅速应用
D.记忆速度的快慢
A.克服困难和挫折
B.随意运动
C.崇拜
D.自觉确定的目标
A.22岁至29岁左右
B.22岁至28岁左右
C.23岁至28岁左右
D.23岁至29岁左右
A.忧心忡忡
B.孤独不安
C.办事稳定
D.多猜多疑
A.否认
B.外设
C.合理化
D.曲解
A.利他
B.否认
C.歪曲
D.妄想性投射
A.糖皮质激素
B.盐皮质激素
C.抗利尿激素
D.儿茶酚胺
A.人格失常
B.人格异常
C.人格病变
D.人格障碍
A.医学标准
B.统计学标准
C.测量标准
D.计算标准
A.知识渊博
B.良好的人际关系
C.良好的心理素质
D.高尚的职业道得
A.动作和言语
B.行为和表情
C.情绪和动作
D.心理活动和动作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A.抵消
B.幻想
C.转移
D.补偿
A.合理化
B.文饰作用
C.反向
D.外射
A.皮肤幻觉
B.本体幻觉
C.幻视
D.幻像
A.偏执型人格障碍
B.分裂样人格障碍
C.表演型人格障碍
D.强迫型人格障碍
人角色的行为属于( )。C
A.病人角色缺如
B.病人角色消退
C.病人角色强化
D.病人角色肯定
A.自我体验
B.自我意识系统
C.人格倾向性
D.人格特征
A.个案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A.高度发达的大脑
B.互相沟通的语言
C.胜过其他万物的智慧
D.劳动的能力
A.语词性
B.非言语性
C.非语词性
D.言语性
A.概念
B.判断
C.推理
D.抽象
A.新生儿后期
B.乳儿期
C.幼儿期
D.婴儿期
A.佛洛依德
B.安娜·佛洛依德
C.马斯洛
D.华生
A.合理化
B.曲解
C.升华
D.转移
A.维持个体正常心理
B.破坏机体心理和生理的平衡
C.维持个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D.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A.特指非精神病人的病态心理
B.特指精神病人的病态心理
C.主要指精神病人的病态心理
D.主要指非精神病人的病态心理
A.外部行为
B.情绪情感过程
C.认识过程
D.意志过程
A.触觉阶段
B.思维阶段
C.知觉阶段
D.感觉阶段
A.反比关系
B.正比关系
C.线性关系
D.非线性关系
A.中年后有下降趋势
B.中年后有上升趋势
C.一生中稳定增长
D.智力发展平缓
A.C型行为类型
B.B型行为类型
C.A型行为类型
D.D型行为类型
A.由大到小
B.由远及近
C.由偏到全
D.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A.遗忘现象
B.遗忘症
C.遗忘过程
D.遗忘症状
A.投射法
B.问卷法
C.神经心理测验
D.作业法
A.中等
B.中上
C.优秀
D.非常优秀
A.意志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
B.心理过程和人格
C.感觉、知觉、记忆
D.人格特征和自我意识体系
A.最佳的睡眠状态
B.最佳的觉醒状态
C.最佳的思维状态
D.最佳的休息状态
A.行为主义理论
B.人本主义理论
C.精神分析理论
D.观察学习理论
A.艾利斯
B.罗杰斯
C.马斯洛
D.贝克
A.认知过程
B.情绪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感知过程
A.需要
B.动机
C.世界观
D.气质
A.认识不断提高
B.语言不断发展
C.情绪情感学会控制
D.游戏增加
A.55—69岁
B.60—69岁
C.50—65岁
D.55—65岁
A.外设
B.抵消
C.曲解
D.反向
A.思维内容障碍
B.思维速度障碍
C.思维控制障碍
D.思维过程障碍
A.承诺法
B.倾听法
C.抚摸法
D.观念法
A.精神分析疗法
B.行为疗法
C.认知疗法
D.森田疗法
A.社会实践
B.生产实践
C.劳动实践
D.外界环境刺激
A.适应性
B.联觉
C.发展与补偿
D.相互作用
A.活泼型
B.兴奋型
C.安静型
D.抑制型
A.理智型
B.情绪型
C.意志型
D.外倾型
A.幼儿早期
B.童年晚期
C.童年早期
D.幼儿晚期
A.语言的出现
B.儿童对“自我”的描述
C.儿童知道自己的名字
D.“我”字的应用
A.自我能力的不断发展
B.学习能力的增强
C.个性的独立
D.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
A.焦虑
B.认知
C.恐惧
D.愤怒
A.渴求行为
B.依赖行为
C.尊医行为
D.高配合度行为
A.支持
B.解释
C.承诺
D.暗示
A.《论人的本性》
B.《灵魂论》
C.《记忆论》
D.《梦论》
A.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B.有关人类行为活动的问题
C.个体心理与生理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D.情绪与人格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规律
A.梦释理论
B.性本能理论
C.潜意识理论
D.人格结构理论
A.自我概念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体验
A.自我调节
B.自我控制
C.自我概念
D.自我中心
A.自我意识
B.自我概念
C.自我意识系统
D.世界观
A.性格的不稳定性
B.确有某些心理社会因素存在
C.病人有心身疾病易患性格
D.病人有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表现
A.文化性应激源
B.躯体性应激源
C.社会性应激源
D.心理性应激源
A.抑郁病人常伴有焦虑症状
B.焦虑是对紧张性应激的最初反应
C.焦虑过度可演变为抑郁
D.焦虑和抑郁不会伴发
A.维护和增进人们健康水平
B.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
C.促使病人尽可能恢复正常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
D.医学科学研究
A.隐私问题
B.生理因素
C.情绪状态
D.个人特征
A.直觉活动
B.记忆活动
C.心理活动
D.思维活动
A.斯金纳
B.班杜拉
C.华生
D.罗杰斯
A.活泼型
B.兴奋型
C.安静型
D.抑制型
注:打问号的是错误答案,请朋友们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