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阵之谜(多图)

标签:
龙文化石龙阵休闲杂谈祈雨邯郸 |
分类: 岩铁龙的思考 |
前久与朋友去邯郸寻访石龙阵,这里已经是一个旅游景区。20年前因为挖沙偶然发现它的时候,仅是一条长虫般中间流水的粗石柱,当地人称石杠。后来又挖出左四右五,共十条,均人工配上了龙头。关于石龙的来历有多种说法,目前较为权威的要算央视10频道《走近科学》系列节目《探秘中国巨龙阵》的解释了。
即最后一集里主持人采用了某专家的说法:此处本是一条河流入静水湖的三角洲,淤积泥沙。后来地壳上升河床改道,淤沙干涸。因为下面是不易透水的红土层,携带钙质的地下水时而沿地质断层上泻,浸透流经的积沙。地下水间断时湿沙在钙质作用下胶结,形成钙质结核。由于不同年份和季节流经的水量时大时小,浸透的沙层时宽时窄,所以长条柱状结核上下宽窄不一。由于纵向收缩均等,形成大致相同的断裂。由于钙质从裂缝中溢出凝结,看起来像是填充物。这就是石龙形成的原因。
石龙景区。正前为石龙展馆,湖是新修的,原来为输鼋河道。罗敷潭在山丘后面。
但是上述说法也存在疑点:
1,龙体究竟是钙质结核还是砂岩?按照此专家的说法,石龙既然是在无压情况下形成的钙质结核,质地应该不太坚硬,但事实上它紧密坚硬,村民们常采来制作石碾等。看起来与砂岩无二。2,钙质结核颜色应为黄或浅黄,内部应无文理,而“石龙”内部有不规则文理,颜色有黄、紫红和黑色,很难想象它是自然凝结而成。3,石龙左近确有一潭,名罗敷潭;有一河,名输鼋河。但潭在石龙东侧,输鼋河更在潭的东边。而石龙东高西低,与此潭、此河似乎无关;除非形成石龙后,随地壳变动西边的湖底上升,东边又出现此潭。可是石龙形成的年代不太久远,因为其下面为距今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土层,而华北平原剧烈的地壳变动应在此之前。
在附近姜窑找到的旧石碾,石料来自龙体——“石杠”,有明显不同材质和不规则纹理。很像砂岩。
如果它确实是砂岩,那么问题就复杂了。因为砂岩形成的年代必然十分久远,它如何跑到第四纪的粘土层之中的呢?它只能是人为搬来的!
有趣的是,汉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描述古代祈雨所用土龙形制与此极为契合,录以备考:“夏求雨,……以丙丁日为大赤龙一,长七丈,居中央;又为小龙六,各长三丈五尺,于南方,皆向南,其间相去七尺。壮者七人皆斋三日,服赤衣而舞之;司空啬夫亦斋三日,服赤衣而立之。”
造土龙祈雨至少在殷商时期已有,卜辞中有“又(有)[雨]。其乍龙于凡田”(《安明•一八二八》),乍龙,即作龙、造龙。到了汉代,造土龙祈雨的方式十分盛行,而且方法颇多。其中以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的叙述最为典型(详见前述)。以仿造龙形来模拟龙的出现而祈雨,是一种模拟巫术的形式。造土龙祈雨的方法一直延续到宋代。《文献通考•郊社十》说:“李邕求雨法,以甲乙日择东方作坛,取土造青龙。长吏斋三日,诣龙所,汲流水,设香案……渎雨足,送龙水中。余四方皆如之,饰以方色,大凡日干及建坛取土之里数、器之大小、龙之修广,皆取五行生成数焉。”可见,宋代基本保留了充满阴阳五行观念的汉代土龙祈雨方法。
本人马上就要去出发,去福建、湖南等地一游。回来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