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安全】宝宝摔倒了,怎么办

标签:
关注儿童安全为了孩子 |
分类: 精彩推荐 |
宝宝一天天地长大了,他学会了翻身、爬行和行走,于是他的活动空间不再局限于那张小小的婴儿床,他会乐此不疲地进行各种探索之旅。这也意味着,他在给父母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各种摔倒、跌倒导致的惊吓。
宝宝会翻身后的危险
翻身、坐立、爬行、站立、走路,是宝宝发展动作的五大里程碑。不过,当宝宝达成第一个里程碑,即翻身,开始有行动能力后,就意味着他摔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据统计,摔伤是发生在宝宝身上最为常见的意外伤害。一般而言,宝宝在4~6月大时开始会翻身,所以当宝宝满4个月后,爸爸妈妈就必须警惕有摔伤的可能了。而到了他们7~8个月大后开始学习爬行,出于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和探索欲,加上空间感、平衡感不足,又缺乏自身安全意识,他们摔伤、跌伤的概率就大大地增加了。
对于小宝宝而言,最容易发生意外的地点在家中,因为他们鲜少外出。一般而言,宝宝最容易出现意外的情况是:从床上或者沙发上跌落,爬窗或柜子时不小心摔下,在浴室滑倒等等,常常会导致皮肉伤、血肿等等。此外,1岁左右的宝宝在练习行走时,也容易跌跌撞撞,常常被家具绊倒撞伤,或者在路面不平的地方跌倒。
意外发生后,可以做些什么?
当意外发生后,爸爸妈妈首先要查看宝宝有没有失去意识,其次是观察体表有没有明显的外伤或肿块,同时,还要注意宝宝动作是否正常,在活动时四肢有没有受到局限,如一瘸一拐或者神情痛苦。
对于新生儿,还可以持续观察他的前囟门是否有膨出,有膨出代表脑压增加,脑部有受伤的可能。如果宝宝有持续且异常的哭闹,也要立即送医。
至于有没有脑震荡,如果宝宝活动力佳且24小时内没有出现其它症状,基本可以放心了;但若宝宝活动力变差、食欲降低、嗜睡、意识不清、手脚无力或出现呕吐(脑压高引起),即可能暗示有脑震荡、脑出血的情况,必须尽快就医。若摔伤后,宝宝的鼻孔、外耳道出现流血或流无色体液,需要及时送医,鉴别是否是来自颅内的脑脊液。有时候,宝宝发生坠落意外时家长未必在场,对宝宝的情况不太了解,就更需要持续和耐心地观察。
外伤、内伤,都要好好处理
●外伤:
如果宝宝有擦伤或流血,且伤口不大、不深的话,可以先压迫止血,再用碘伏或医用酒精进行消毒,再观察具体情况。若伤口较大、持续出血、止血不住或出血位置在重要部位附近,如眼睛受伤,就要立即就医,交由医生进行清创并缝合伤口。
●淤青:
若宝宝的伤口为封闭性伤口,即淤血或血肿,如无其他异常情况,建议先冰敷让血管收缩,以减少皮下出血和扩散,缓和发炎,达到减轻疼痛和消肿的效果。早期冷敷可以使用冰袋或冷藏的袋装奶,但在冰袋外面应包裹上干毛巾,不要直接贴在皮肤上以免冻伤。冷敷最好在受伤后24小时内进行,越早效果越好,一般超过48小时就无明显效果,每次冷敷大约10~15分钟左右。超过24小时后可改为热敷,期间淤血部位不可按摩推拿,以免让暂时性止血部位又出血。
同时,淤血还可能暗示宝宝体内受到了伤害,要注意是否有内出血、骨折。如果是骨折,不要自行移动宝宝,先找夹板固定包扎好骨折处,之后迅速送医治疗。
文/包如意
以上内容选编自《为了孩子》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