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怎样对付“软硬不吃”的孩子
为何会“软硬不吃” |
1 “软的不软,硬的不硬,我当然都不吃了”
比如,对于洋洋“抢人家玩具”或者“招惹其他小朋友”的行为而言,其真正的需求并非“故意让小朋友哭或生气”,而是“想和小朋友玩,引起小朋友的注意”,所以如果老师或者家长只和洋洋讲一番“和小朋友要友好”之类的“软”道理,对洋洋当然没有什么本质帮助,洋洋自然也不会或者难以听从了。
再拿“硬”的来说,“硬”的根本性就在于“明确、严格与一致性”。所谓“明确”,就是对哪些行为合理或者哪些行为不合理,有明确的规定;“严格”,就是对违反基本规则的行为坚决地予以指正;“一致性”就是只要出现某种不合理的行为,都会得到同样的回应或处置。对于洋洋而言,这三点可能都不够“硬”:首先,洋洋的家人或者老师是不是对洋洋有一套明确的行为规定呢?比如明确地指出什么是“友好”——“和小朋友在一起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其次,洋洋的家人或者老师是不是留意洋洋的不合理行为呢,会不会常常用“等长大了自然就好了”的理由自我安慰呢?还有,在洋洋出现不合理行为的时候,家人或者老师是不是大多会给以一致的回应呢,比如,只要洋洋耍赖,就不予理睬。
请洋洋的家人和老师仔细想想,平时对洋洋的“软”和“硬”是否到位了,是否能让洋洋的心为之所动。
2 “大人一会软,一会硬,我也不知道该吃哪一套”
3 “爸爸硬的时候,奶奶不让,我当然就不吃‘硬’的了”
“软硬兼施”战略 |
1 软要软到心底里
(1)要理解孩子的行为,明白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比如,同样对于洋洋“抢人家玩具”或者“招惹其他小朋友”的行为而言,如果老师或者家长能够“点明”洋洋的行为需求——“老师/爸爸妈妈知道,洋洋其实并不想惹小朋友生气,只是想和他们玩,是不是?”那么,就可能“软化”洋洋的“铁石心肠”。
(2)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以包容,给洋洋改善的时间与空间,而不急于求成。如果我们不是一下提“洋洋,如果你今天和小朋友友好,老师就奖励你一个大大的红五星”,而是说“洋洋,如果你可以和嘉嘉一起玩积木,老师就奖励你一个大大的红五星”,这样会不会更好呢?
(3)鼓励当然就是我们常说的“正强化”,也就是对积极行为的及时表扬和奖励。对于年幼的孩子,与其揪着他的“不良行为”,不如抓住他的“良好行为”给以强化、巩固,用塑造积极的行为来使不良行为自行消退。家长和幼儿园老师都要多用积极引导的方式来塑造洋洋的合理行为,而对洋洋的不合理行为多用“冷处理”的方式,让他自然消退;双方可多用积极的语言来刺激洋洋,让洋洋树立新的自我认识,比如:洋洋挺关心小朋友的,昨天文文哭了,他就跑来告诉我了……
(4)引导就是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不是只告诉孩子“不可以这样做”。幼儿园老师可以充分发挥同伴榜样的作用,请“懂事”的小朋友多与洋洋玩,让洋洋不知不觉地受到积极影响。
2 硬要硬到骨子里
(1)详细地列出洋洋与同年龄孩子的行为差距。家长可以与幼儿园老师做一次深入的沟通,请老师帮忙将洋洋与同年龄孩子的行为差距列出来,越具体越好。
(2)洋洋的家人可以请专业权威人士(如教育专家)来做洋洋爷爷奶奶的工作,请爷爷奶奶积极配合。
(3)全家根据洋洋的行为,制定一套循序渐进的家庭规则,对洋洋的任性行为给以控制,树立家长权威;该行动前最好去咨询一下有关专家,学习必要的行为控制方法(如:冷处理、代币法等)。
(4)有意识地引导与示范洋洋用积极的行为方式来表达愿望,并寻求愿望的满足,比如:如果洋洋用“哭闹”的方式来求得满足,则全家要统一“拒绝”,因为越是满足他,就越会助长他将该行为延续下去;而一旦该方式连续遭到全家“拒绝”(尤其是爷爷奶奶态度的转变),洋洋将寻求新的行为方式,这个时候要注意积极引导与示范,告诉洋洋“可以这样做……”
(5)与幼儿园老师达成默契,配合幼儿园里的奖惩制度,不要让孩子在二者之间钻空子,比如:幼儿园不奖励的东西,反正家里会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