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独处之美古诗寻

(2015-05-14 21:25:01)
标签:

文化

诗词鉴赏

独处之美

分类: 随笔

独处之美古诗寻

独处不仅仅与悲伤有关联,它也有很美的一面,也可以让人心旷神怡,悠闲恬静,其乐融融。古代诗人早就通过自己所写的诗词,具象展示了独处的美好意境,形象诠释了独处的美学意义。举例说明之。

、独处更有益于发现美

北宋诗人林逋有七律《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其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被誉为咏梅绝唱。上句写梅影,下句写梅香。梅枝纵横交错,疏落有致,倒映在清浅明澈的池塘中;似有若无的梅香,在黄昏的月光之下悄然漂浮。

此种摄人魂魄的美景,只有黄昏月色下,清静池塘旁,一个人,悄然独步,脚步轻盈,充分调动视觉和嗅觉感官,更关键的是,心神恬静到极致,空灵到极致,才会心有灵犀地捕捉以至于心领神会。此番美景,非独处不可得也。

这也说明,独处,才能心静,心静才能心净,心净才能使美的境界在心中放大,摄取,留存。

 独处之美古诗寻

 

二、独处可以使心灵升华

魏晋陶渊明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前四句袒露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车马喧闹的环境也便幽静僻远了。"车马喧"不仅是具象事物,也是象征.它象征了追名逐利尔虞我诈的官僚社会。宁静在我的心,我的心恬静淡然,外边的世界就恬静淡然.关键是要有超脱自在的生活态度。

五到八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主题的情绪外化为美丽的自然图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极写诗人心与物遇,物我两忘的悠闲超脱的心态。

九、十句是全诗的总结和升华,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其中真意,他没说出来,但我们从他前面的描写和抒情中可以揣摩得出:有如此美妙幽邈的境界,有如此恬淡悠闲的归隐生活,又何必要在仕途官场煎熬生命,又何必要为五斗米折腰?我们从这两句诗里,可以品味出老庄哲学的味道,可以感悟出禅宗的大彻大悟。

心思恬静,悠然独处,物我两忘,才自然而然有了形而上的哲学思辩,人生思考。

独处之美古诗寻
                                                            三、独处可以有心灵对话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典型的自我心灵对话。

开篇“莫听”两字看似十分突兀,细细读完全词,才会领悟到,“莫听”两字总领了全词,全词是诗人的心灵对话,是精神自我对肉体自我的开导和劝勉。

诗人在内心里将自己分裂为二,一个是在凄风苦雨中凄凄惨惨戚戚的自己,迎着凄风冷雨,跌跌撞撞,踽踽独行。这恰是苏轼在现实生活遭遇的象征性描写,乌台诗案,党锢之祸,政治上的腥风血雨接踵而至;坐牢,贬黜,一连串的挫折打击,真的是颠沛困顿,风雨飘摇。

而另一个自我却以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细致开导不堪重负的自己:不要困惑于“料峭春风”的“穿林打叶声”,也不要困顿于萧瑟寂寥的凄风冷雨,只管身披蓑衣,手拄竹杖,脚著芒鞋,轻吟长啸,闲庭信步,徐徐前行。一路走过,回头望去,依然烟雨迷蒙的山头却被夕阳的霞光笼罩,好像在欢迎我们捷足登临。归来后,回望一路走过的烟雨凄迷的路途,真的是风雨阴晴都无所谓啊!

这首词将自我对坎坷人生的坦然、对世俗人世的超然诗意化,便使这种自我心灵对话有了多姿多彩精妙绝伦的艺术美。

这种心灵对话,只能是在走过风雨踏过坎坷之后,一个人,屏心静息,潜思默想,才会有的宠辱不惊得失无意的超然境界啊!

独处之美古诗寻

四、独处才能享受悠闲

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明白如话,如今大多数小学生都会背。

无疑,诗中前两句所写的西塞山前春天的景色是优美可人的。悠闲飞翔的白鹭,满山绚烂的桃花,清澈流水里欢快游弋的肥美的鳜鱼,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卷。

在这优美的画卷里,有一位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翁,他沉迷于这湖光山色,即使斜风吹来,细雨拂面,他依旧毫无归去之意。

很明显,这是一个人独处欣赏到的美景,是一个人独处领略到的诗意,是一个人独处享受到的悠闲。

独处之美古诗寻

五、独处才可以酝酿诗意

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前两句中“尽”、“闲”两个字,塑造一个极其宁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特别的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幽静。“鸟”与“云”都似乎有了人的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苍茫辽阔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从形体到内心都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的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苍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不禁让我们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都远离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孤坐在那里欣赏着它。这两句诗间接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清幽静谧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毋庸讳言,有了长时间闭关打坐一般的独处静坐,悠然恬静地欣赏大自然的物象美景,才能渐渐使杂念尽散,心思沉静,挖掘出平时不易察觉的人生体验,创设出超凡脱俗的奇妙意境,创造出令人拍案叫绝的精美诗意。

独处之美古诗寻

 (图片源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