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本善意,鸟雀安知

(2014-12-01 09:25:05)
标签:

散文

读书

王鼎钧

联想

善恶回报

分类: 散文

感谢六月的雨博乐将此帖推荐到新浪草根博客原创基地板块

人本善意,鸟雀安知

读台湾旅美作家,山东临沂兰陵人王鼎钧的散文集《碎琉璃》之《那些鸟雀》,感慨系之。

王鼎钧幼时十分疼惜鸟雀,看见别的儿童抓住鸟雀烤了吃,他心疼无比。遂拿出自己的私房钱,以“拿去换冰糖葫芦吃”为诱饵,从别人手中买下来,然后放生。为此不惜打破自己最大的扑满,去买被别的儿童抓获的鸟雀,以至于“整个暑假,天天到野外去放雀”。

一日,忽生一念,“这样的效果还是有限,要紧的是唤起雀类世界的自救。”于是乎,每在放生鸟雀之前,“剪掉它的一个脚趾,仅仅一剪。”以期望鸟雀们“唯有经过痛苦,才会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唯有经过痛苦,才会牢记教训,不犯以前的错误。”期望鸟雀们以此接受教训,远离人们,远离人们对它们更大的致命伤害。

在幼时的王鼎钧看来,自己是做了一个大善事。鸟雀们一定会感恩戴德。

殊不知,鸟雀却不领情。

一日,碰见“一个走江湖的,用一只聪明的染黄了的麻雀替人抽签”,发现“那鸟的脚爪,有一根脚趾只剩下半截”,而且,“它侧着头忘我”,极像当年“我”放生它时的样子。“我的心里突然感到一阵温暖,好像看见了久无音讯的老朋友”,断定那黄雀就是自己放生的一个。“那黄麻雀侧着头再望我一眼”。于是乎,就想当然地以为“分明还认得我”,“它也知道遇见了老朋友,它不会忘记在患难中得救的经过”。“我”就断定“那黄雀是知道报恩的”,就想考验一下老朋友是否会知恩图报,回报自己对它的大恩大德。掏了钱,让那黄雀为自己抽一卦。抽之前,憧憬着“它在张望那一叠其薄如纸片的竹片,想从中选一张上上大吉出来,表示对我的感激”。

结果却大相径庭。

那黄雀在犹疑一阵之后,“去啄那竹片,衔出一张来,交到主人手上,竹片上有四个字:“下下,不吉。

“我吃了一惊,不是为了卦象,是为了那鸟回报的方式。”而江湖客告诉他,“签筒里的签全部都很吉利,只有这一支签例外。”“我现在觉得非常愤怒了”,只因为那黄雀“单单选这一支坏签抽给我”!

无疑,儿童王鼎钧是因为那黄雀的恩将仇报而愤怒。

正是:

人本善意,鸟雀安知?

唯此一剪,痛失脚趾。

他日相遇,还汝凶签。

本求善果,反得仇怨。

仔细想来,作为一个充满慈悲胸怀的儿童,幼时王鼎钧的本意是行善,剪鸟雀一脚趾,是为了让它以小痛得到大领悟,记取教训,不再靠近人类,以规避更大的伤害,甚至是被烤焦,成为人类的舌尖美味。但是黄雀混沌未开,它的心底是极简单的,放生者剪去它一脚趾,它直接记住了放生者对它的伤害。它并没有因为被放生而感恩,而是因为被剪去一个脚趾而铭记仇恨。所以,一旦再相见,它的回报很直接,就是避开所有的上上大吉签抽取唯一的一只凶签。

其实,许多时候,人类都是以自以为是的善心去对待其他动物,而动物却并不一定感觉是善意。

例如我自己就遇见过一件实事。

有一年深秋,有人送了一公一母两只野雉,让我们杀了吃。那两只野雉非常可爱,特别是那只公野雉披满五彩缤纷的漂亮羽毛,真是越看越可爱。我们怎么舍得吃掉它们?我和老伴儿就到集市上买了一个大铁笼子,又买了一袋鸡饲料。我老伴儿每天都拿鸡饲料拌一些蔬菜叶子,装在一个小盆子里,让它们吃。我和老伴儿天真地以为,马上就是冬天了,田野里一片精光,它们一定难以寻觅到食物。我们如此善待它们,就是帮助它们度过冬天的饥荒。我们真是做了一件大慈大悲的善事。

不成想,几天过去,母野雉还好些,开始抖抖嗦嗦地吃食,那只公野雉不但不吃食,而且,在笼子里扑腾腾上下乱飞乱撞,两天过去,就碰得头破血流,头上的羽毛几乎都碰掉完了,露出血淋淋的白森森头皮。我们真是心疼不已。

后来,我在网上查查,才知道,野雉的野性很大,就习惯于在原野里自由生活,很难畜养。也就是说,它们天性酷爱辽阔的原野,酷爱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我们把它们装进笼子里,无疑和把人关进监狱一样。我们本是出于善意,却是在做着戕害野雉们自由的天性和活生生的生命的恶事。

于是,我和老伴儿偷偷打开鸟笼的上盖,躲在屋门里,看着它们。那只公野雉依然在扑棱棱上下翻飞,终于,它飞腾出铁笼子,飞到了外面,徘徊良久,终于,飞到了屋顶,飞到了更远的地方。而那只母野雉,也紧随其后,飞出铁笼,飞到屋顶,渐飞渐远。

看着它们远去的背影,我和老伴儿舒了一口长气,如释重负。

因此,我还写了一篇散文,一首诗歌,以记录此事,表达对它们的歉意,替它们咏赞恢复自由的欣喜。

天地万物,各有天性,彼此尊重本然天性,才能保证各自相安无事。这世间只有人类妄自尊大,自以为自己是万物之灵,甚至,可以以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它动物身上,从而支配它们,驾驭它们,吞噬它们。或者,以各种自以为出于大慈大悲的善意的方式忤逆它们的天性,其实,却是做了戕害动物的大恶事。

物尚如此,人亦尤甚。

一个人以为是出于善心对待别人,在别人那里却未必如此以为。

我本教师出身,仅举我的亲身经历一例,以证明之。

过去,我在给高一新生上语文课时,开课五分钟,搞了一个五分钟的口语训练,就一个命题——或者是自我介绍,或者是叙述一件事,或者是陈述一个道理,内容多样——让每一个学生依次站起来说一段话,目的就是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部分学生能自由流畅的表达;一部分学生也能比较顺利的表述完;一部分学生有些困难,磕磕巴巴,但最终,总算是能走完全过程。也有极个别的学生,天生嘴笨,不善口语表达,我以为,这样的学生,大多都是性格内向或怯懦的。有两个典型。都是男生,一个姓李,一个忘了姓名了。他们都是一连站了四五天,都憋得脸红,吭吭哧哧,说不出来。越说不出来,我越点他们的名字,让他们说。并且告诉他们。我一方面是要帮他们学会流畅的口语表达,另一方面,是要帮他们战胜自己的怯懦,敢于在大厅广众面前大声说话,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样,将来大了,走上社会,才会成为一个敢于交际,善于交际的现代青年。

那个姓李的同学,一连站起五天,都以失败告终。我就个别问他,怎么样,能战胜自己吗?他点点头。

第六天,一上课,他主动站起来,口齿流利顺畅自然地说了一段话。为鼓励他,我带头鼓掌,全班同学也一起鼓掌,他竟然流了泪。课下,我找到他,又去鼓励他。他偷偷地告诉我,他是写好了稿子,背得滚瓜烂熟,才敢主动站起来的。主动站起来,也是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怕的是再一犹豫,泄了气,一紧张,又给忘了,还得丢人。

多少年过去,我碰见他,他已经是一个法管官了。他告诉我,我鼓励他演讲的事他一辈子都不会忘。正是因为那一次,他克服了自己的懦弱性格,从此不但敢于在大厅广众面前大声说话,而且,越说越顺畅,考大学时,他选择了法律专业,要当法官,就是为了要做一个可以在公共场合慷慨陈词的人。

听了他的话,我感到很欣慰,因为自己的善意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而欣慰。

另一个忘记了姓名的同学却相反。同样一连站起四五天,吭吭哧哧,说不出来话。第五天上课时,我抽空走到他跟前,本来想与他交流,还未等我说话,他满脸通红,递给我一张纸。我打开一看,上面大致写着如下内容:

我也想在同学们面前大声说话,但我一站起来,脑子就一片空白。因为我的笨嘴拙舌,我感到许多同学看我的眼光都满是冷嘲热讽。因为这件事,我背着人哭了许多次,好几天夜里失眠。老师,您就别再逼我了,只当我就真的是一个懦夫,是烂泥糊不上墙!不会侃侃而谈,就真的是懦夫吗?陈景润登上中学讲台,因为不敢讲话,不善讲话,被辞退。世上因而少了一个能言善辩的中学数学老师,却多了一个破解歌德巴赫猜想的著名数学家。这怎么理解呢?

看了他的信,我沉默了很久。

是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亦如此。有人就是天生的口拙,这是客观存在。难道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就一定是懦夫吗?难道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是口齿流利能言善辩的人吗?所谓学会说话就是战胜自己,其大前提就是不会顺畅流利的口语表达的人就是懦夫,显然,这个观点即使不是荒谬的,也是以偏概全,也一定有漏洞。

其实孔子还说:“敏于行而讷于言”,可见孔圣人并不认为“讷于言”的人就是懦夫或者笨拙之人。我企图强迫所有学生都做一个演说家,就是无视人的个性,就是对一部分“讷于言”的学生的不尊重,说重点儿,就是一种人性戕害,就可能造成对学生的心理折磨。这封信就是明证,已经证明我给他造成了严重的精神伤害。

再说了,从这封信看,这个学生虽然口语表达不行,但并不妨碍他清晰的思维,书面语言的清晰明白。

想来想去,我就在课间把那个学生叫到无人的僻静处,告诉他:你真不能说,就不要勉强了。那个学生只是满脸通红地点点头,就回去了。当然,他没再进行课堂演说。

那届学生毕业后,我再也没见过那个学生,只是听说,他大学毕业以后做了一个合资企业的技术员,搞了好几个技术发明,很有作为。事实证明,他同样是一个生活中的强者。

也不知,那个学生是否原谅了我?但愿,他不会因此一直敌视我,真与我见了面,千万别像那只黄雀那样,给我抽一支下下签!

2014-11-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酒桌囧事
后一篇:寒流一夜偷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