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随笔周国平何怀宏毕淑敏阅读 |
分类: 随笔 |
学问.思想.表达
——读书漫谈
一
周国平在《走进一座圣殿》一文里说:“那些不拥有自己的特殊真理的人,无论他们怎样重复所谓共同的真理,说出的始终是空洞的言辞而不是真理。”
我理解,所谓特殊真理,就是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认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念。独特的思想理念,离不开精深的学问,渊博的知识,唯此,才会有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但更离不开独特的领悟和思辨,离不开对知识的消化和再创造。只会生吞活剥,不能消化,不能化为自己的能量,化为我用,最多是个“书囊”,只会“掉书袋”。有了深刻而独到的思想,表达起来,才会骨肉丰满,丰厚蕴藉,妙笔生花,独具魅力,才会让人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新鲜感,才会让人读之如痴如醉,拍案叫绝,“三月不知肉味”。
所以,独特的思想理念,是一个人的词语表达有生命力或吸引力的前提。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只会人云亦云,说的话再多,堆砌的文字再多,也只能是拾人牙慧,不是耽于陈旧,就是流于俗套,或者拘于呆板。这样的文字,孤芳自赏,自娱自乐,无可厚非,倘要企望读者众多,开人心智,余音绕梁,大概就有点儿太不切实际了。
读周国平的散文,感觉到,由于对哲学、美学的精深学习和研究,以及由此养成的形而上思辨习惯,就使周国平的散文融理性思辨和奔放激情与一炉,不但笔调清新自然,而且充满人生智慧。
譬如他的《时光村落里的往事》,先谈“只有珍惜往事的人才真正在生活”,再谈“珍惜往事的人也一定有一颗温柔爱人的心”,然后谈“正是被亲切爱抚着的无数往事使灵魂有了深度和广度”。在以上基础之上,剖析“在乡村中,时刻保持着上帝创造时的形态,它是岁月和光阴”,最后点出《人间情书》所写的就是有关乡村的往事。散文五部分之间,具有异常严密的逻辑连接。而前三部分,无疑就从深刻的哲理角度集中概括和高度评价了《人间情书》的人文价值和社会学意义。
读周国平的散文,会使我们更理性的善待生命,善待自己;更冷静客观全面的观察社会动态变化,在保持自己善良本性的前提下适应社会流变。
二
何怀宏的新著《独立知识分子》,其“独立”概念,当然不排除人格的独立,但更着重强调的是思想的独立,观念的自由。是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深入阐发。
康德说:“有思想的人感到忧伤。”何怀宏所谈及的中外有独立思想的人皆陷入深沉的忧伤之中而不能自拔。因为秉持独立特行的理想信念,这些人几乎都与当时的主流意识格格不入,因而陷入纷繁芜杂的矛盾纠葛和深沉的寂寥痛苦之中。这种悲剧,恰是有独立思想的人的悲剧。诚如黄远庸所言,“牢笼之力大,抵抗之力小!百端冲突,皆属于无效,梏置既久,遂亦安之。此所谓安,非真能安。盲不忘视,跛不忘履,则时时从狱隙之中,稍冀须臾窥见天光。”其痛苦之深,几可想见!其对灿烂天光的执着理想,却又总是“一志不改”!
因此,有些秉持独立思想不流俗不妥协的人就选择了死亡。何怀宏以为,苏格拉底的死,其根本原因就是“哲学对于他来说是神圣的事业,奉献毕生的事业”,而崇尚“彻底和纯粹”“完美和至善”的哲学,与当时的以行动至上经常妥协多有缺陷的雅典民主体系有着不可避免的冲突,为了保卫哲学的“彻底和纯粹”“完美和至善”,他毅然决然的拒绝了许多人的挽留和妥协退让的劝解,走向了死亡之地。而他的死,却使他的精神“永远存在”,流芳千古。
在《中国士人》这一部分里,何怀宏探究了民国时人黄远庸先生、梁漱溟的父亲梁巨川先生、王国维先生的死,一言以蔽之,他们的死都诚如陈寅恪先生所言,是为了捍卫“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死警世。或者如陈天华、陈布雷等人,是“因德而死,责尽而亡”,也同样彰显了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标高。这些人的死,都在混沌俗世里点燃了一点激情火焰,理想火焰。这一点火焰,足可以烛照千秋。
有些人,也许天生就具有特立独行的潜质,在接受了人类文化深厚浸润之后,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理念,愈发的显得与世俗格格不入。所以,在他们的心里,个人的孤独感和大众的疏离感,会特别强烈。美国的梭罗在其《瓦尔登湖》中所流露的寂寞感和由此派生的对田园风光的着迷,法国萨特对社会的强烈批判,美国罗尔斯精心构建和论证的社会正义理论,都与这种孤独感和疏离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中国的一些士人亦是如此。鲁迅在《野草》散文集中的《复仇(其二)》中描写耶稣之死时,写道,“四面都是敌意,可悲悯的,可诅咒的。”这是明写耶稣,暗抒自己的孤独寂寥情怀。张承志对鲜血和暴力的崇拜,在当前提倡和谐宽容的时代,就显得有些异端。而王小波“对平庸生活的狂怒,一种不甘没落的决心”驱使他坚守“内心的优雅”和一种“贵族精神”,因而被一些人认定为秉持异端邪说之人,被排除在主流意识之外。说来说去,这些人的孤独,也依然源于其鲜明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说到底,何怀宏的主业是翻译,所以,他的词语表达更带有欧化特征,多采用长句和复式句子,这一方面有助于逻辑的关联和缜密,而另一方面,就有失新鲜活泼,减损了阅读的流畅性。但这本书的思想价值不可低估,是对当下知识分子独立思想和人格的振聋发聩的呼唤。
三
毕淑敏,既是个多产作家,又当过主治内科医师;既是文学硕士,又是心理学博士,并注册了心理咨询师。无疑,不同的专业身份,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开阔了她的视野,丰赡了她的思想仓库,所以,她的小说《预约死亡》、《拯救乳房》,都带有很强的医学专业色彩。而读她的散文《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亦感觉如此。
例如,在《切开忧郁的洋葱》一文里,她剖析了忧郁这种负面情感的源头,原是“个体对于失落的反应”。而这种失落,“又可以分为不同性质的两大类”。“一是目前发生的真实与外在的失落”;“二是源自自我发展的早期便被剥夺,或严重的失望经验,导致内在的深刻失落感觉”,而“第二种失落,常常是潜意识的”。而“孤独的被保护和溺爱,也是一种失落”。“还有一种更潜在的忧郁,是因为我们为自己立下了不可达到的高标准,产生了难以满足的沮丧感。”在这些专业知识的深入浅出的剖析基础之上,她强调了“不要嘲笑忧郁,忧郁是一种面对失落的正常。不要否认我们的忧郁,忧郁会使我们成长。不要长久的被忧郁围困,忧郁会使我们萎缩。不要被忧郁吓倒,摆脱了我们的忧郁,会更加柔韧刚强。”这一组排比句子,既激情荡漾,又蕴含足够的耐心和细腻。
全篇文字,集道德、文学、科学与一体,充满对生命刻骨铭心的体验和感悟,充溢着医生治病救人的仁者胸怀,隐含着普度众生的悲悯情怀,行文深入人心,精辟剖析,苦口婆心,有条不紊,清澈如水,既有深厚的心理学底蕴,又挥扬斐然文采。
读她的这本散文集,可以让你感受到一个医生的细心严谨,一个女性的温柔婉转,一个散文家的质朴真诚而又不失柔情流淌。细细的读完全书,真的会感到一股股暖流在心田汩汩流淌,继而,全身都暖融融的。
感谢六月的雨博乐将此贴推荐到新浪草根名博首页原创基地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