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趣品人生》品鉴不足

(2011-12-26 08:32:48)
标签:

随笔

散文

品读

赏鉴

于丹

趣品人生

文化

分类: 杂评

《趣品人生》品鉴不足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

http://res.culture.ifeng.com/dci_2011/11/d0cf0f4929c5a2973a92859d237a2c56.jpg

(图片源自网络)

我是于丹的粉丝,她的新书,每出一本,必想方设法买到。近日,又读了她的《趣品人生》。历史掌故,奇闻轶事,篇章短小,解析简洁,趣味纷纭,行云流水,有些又有精辟的理念阐释,崭新的感觉扑面而来。

但细品味,又总觉得陈列事例有余,深入品鉴不足。

于丹老师在这本书的《代后记 感悟生活智慧——对话泽道法师》里说道:“此前讲《论语》《庄子》时,多是一些思想性的东西。我写这本书,则是希望把思想装在生活方式的载体里,让大家能够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感悟。”

她的意思很明显,比起讲《论语》《庄子》来,她要少一些思想性的东西,要把一些具体的生活方式——譬如宁静悠闲的生活,亲近山水自然,品味一壶茶的清香,品咂一杯酒的韵味,感受一首琴曲的情致——呈现给听众或者读者,让听众或者读者在这些载体里自己去感悟。

本书书名是《趣品人生》,要与这段话联系起来看,就总觉得二者表述的施动主体不一致或者不完全重合。也就是说本书书名中的“品”字的施动主体就模糊不清了。从本书书名来看,“品”的施动者应该是作者也就是于丹老师,从上面这句话看,似乎强调的是听众或者读者。

当然,创作和阅读是不能分割开来的。在阅读活动中,读者鉴赏感受的过程和结果,绝不应该是完全被动接受的活动,而是应该在阅读过程中注入主动的自我再体验,有他自己接受、判断、选择、感悟、提升等活动,也就是阅读过程中的二次再创作。从这个意义讲,读者的感悟是当然存在而且必不可少的。

但是,既然本书的题目就叫《趣品人生》,作者居高临下精湛深刻的品鉴或者品味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他必须把自己从阅读中得来的体悟和从具体的生活方式得来的感悟呈现给大家,让大家阅读到他独到的思想和见解。也就是说,必须是具象和抽象的完美结合,是生活和理论的完美结合。

本书中,有一部分确实做到了这种完美结合。

譬如第一部分《一山一水一世界》,说到悠闲,从林语堂先生入笔,结合现实社会生活的快节奏所带给人的压力和焦灼,提炼提升,上升到一种观念,一种思想,给人以启示。

“在我看来,悠闲与时间无关,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生活的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种节奏。拿捏得住轻重缓急,忙而不乱,这是一种境界。”这段话散文诗一般,优美精辟,且具有很强的感召力,阅读至此,读者自然有一番思索和警醒。

后面谈“宁静是一种生产力”,谈一位公差因为丢了公文丢了公差衣服被人剃了光头而找不到了自己的一桩禅宗公案,谈李渔为一个亭子命名“且停亭”,都有事例有分析有提炼,具象和抽象熔融混合,既有趣,又有精深品鉴,确实能给人妙悟和启迪。

《茶之味》,有差强人意的感觉。感觉中,于丹老师对茶是有偏爱的。过去,于丹老师就多次提到茶的妙处,从这本书里看到,生活中,她也是经常喝茶的,譬如,谈到品尝绿茶的妙处,她说,“淡淡的几片叶子泡在水里,慢慢地释放出茶香时,清浅的绿色好像沏进了一片阳光。在这样清浅的绿色里,你能听见山风,能感受到山泉,一泡绿茶的前世今生都在清泉中被唤醒了。这种写意之美,正是中国人对茶最迷恋之处。”倘不是她曾经许多次的静下心来,“一个人跟一盏茶静静地交流”,又怎“能得其神韵”,有这么深刻的体悟?而我们读者从她的这些精思妙悟中也就有了醍醐灌顶的顿悟。但这一部分里,有些内容,就给人陈列有余,阐释不足的感觉。

《酒之品》,就更觉得具象多而抽象不足了。将具体事例呈现给读者,深入分析少,独到而精深的妙悟更少。

不知道于丹老师喝不喝酒或者酒量如何。我想,在中国文化里,虽然酒在一些男人眼里有无穷魅力,且以饮酒为自豪,譬如酒仙李白有诗句曰:“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但,中国女人绝大多数对酒是排斥的,于丹老师即使偶尔喝点儿酒,也大概没有体会过李白的那种酒中神仙的感觉,也不会有“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爽体验。

缺乏深入细致的生活体验,便不免隔靴搔痒,只好多陈列,少剖析,多表象,少本质,这样总让人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感觉,而且,总让人有偷懒取巧的感觉。

在《琴之趣》中,可以看出,于丹老师是有闲来静心悠然听琴曲的雅趣和生活经历的,所以,有些体悟还是很有启发性的。但总的看,也许是受了前面《酒之品》行文思路的制约,叙述模式与《酒之品》大致是一脉相承的。

我不知道,于丹老师是先命好了书名还是先做的后记,是写书之前就有了明确的叙述理念,还是在写作过程中才渐渐明确了思想,抑或是成书之后对行文模式的总结性判断,不论如何,书名与于丹老师所谈的写此书的思想确实是相互矛盾舛错的。

2011-12-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