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感动瞬间旅行/见闻视觉/图片旅行美图谈天说地 |
分类: 游记 |
令人惊叹的坎儿井
早就听说吐鲁番有个“坎儿井”工程,真到了坎儿井民俗园,才真正为这个伟大的工程惊叹!
一进坎儿井民俗园的地下迎宾厅,就见到“坎儿井——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之一”一溜鲜红的大字。所谓三项伟大工程,说的就是万里长城,大运河和坎儿井。进入展厅,看了实景展示,才对坎儿井工程的伟大,有了初步的认识。
坎儿井沙盘展示
据一些资料记载,因为吐鲁番属典型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其火热和干燥堪称中国之最。这里一年里几乎不降雨,全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6毫米,年蒸发量却有3000毫米以上,其日气温高于40度的天数每年有一个半月,在夏季的最高气温曾达到49.6度,盆地的地表温度一般在70度以上,最高曾达到82.3度,所以当地人曾有“青石板上烙大饼,沙窝子里烧鸡蛋”的说法。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即使把天山上的雪水引下来,也大部分都要被蒸发掉或消失在戈壁砾石之中,400多年前,古代吐鲁番人利用盆地优势,开始了一项聪明绝顶的工程,在地下挖凿地下渠道,让天山上的雪水沿着地下渠道流下来,把深层地下水逐渐变为浅层地下水,这就是浩大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
坎儿井,维吾尔语叫“坎儿孜”,原为地下水道之意,是一种独特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蓄水池)四部分构成,它是一项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不需动力而将地下水引出地表的地下水利工程。竖井,是用来开挖暗渠,运送沙石及通风用的。井口呈长方形,一般长1米,宽0.7米,每隔20~30米开挖一口竖井,越向上游,竖井距离越长,越是下游,竖井间隔距离越短。暗渠是主体,也就是地下河道,一般高1.7米,宽1.2米,长3~5公里。吐鲁番地区坎儿井最长的暗渠达25公里,最短的仅一二百米。明渠就是地面的导流渠,将水引入涝坝(蓄水池)或直接浇灌田地。坎儿井的基本原理是:从盆地地下水溢出带开始向上游水平掏挖,进入蓄水层并尽可能延伸,蓄水层中的地下水不断渗入暗渠并沿渠流出。
明渠
竖井口
坎儿井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丰富的地下水源;二是有一定的坡降;三是有防渗透、防坍塌的土质。而这些条件吐鲁番一一具备。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克拉乌成山,每当夏季来临,就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当水流出山口后,很快渗入戈壁地下变为潜流。积聚日久,使戈壁下面含水层加厚,水储量大,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吐鲁番大漠底下深处,砂砾石由粘土或钙质胶结,质地坚实,因此坎儿井挖好后不易坍塌。吐鲁番干旱酷热,水分蒸发量大,风季时尘沙漫天,往往风过沙停,水渠常被黄沙淹没;而坎儿井是由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水分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所以,坎儿井非常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
坎儿井的历史源远流长。汉代在今陕西关中就有挖掘地下窖井技术的创造,称“井渠法”。汉通西域后,塞外乏水且沙土较松易崩,就将“井渠法”取水方法传授给了当地人民,后经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逐渐趋于完善,发展为适合新疆条件的坎儿井。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兴建的。据史料记载,由于清政府的倡导和屯垦措施的采用,坎儿井曾得到大量发展。清末因坚决禁烟而遭贬并充军新疆的爱国大臣林则徐在吐鲁番时,对坎儿井大为赞赏。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正月,林则徐赴天山以南覆勘垦地,途径吐鲁番县城,在当天的日记中写到:“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林则徐铜像
左宗棠铜像
坎儿井的清泉浇灌滋润吐鲁番的大地,使火洲戈壁变成绿洲粮田,生产出驰名中外的葡萄、瓜果和粮食、棉花、油料等。现在,尽管吐鲁番已新修大渠、水库,但是,坎儿井在吐鲁番仍发挥着生命之泉的特殊作用,还占着农业浇灌用水的相当大的比例。。
在吐鲁番县城附近那郁郁葱葱的绿洲外围戈壁滩上,就可以看见顺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形如小山锥,错落有序地伸向绿洲。这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项伟大的工程,却是靠砍土镘、井绳、吊筐和油灯这些最原始的劳动工具,可以想象,人钻在漆黑的地底下,靠油灯的微弱亮光,一镘一镘的砍出高1、7米,宽1、2米的空间,在一寸一寸的往前进,那是何等的艰难和缓慢,那要多少人付出多么大的劳动量?其艰难困苦,应当不下于愚公移山。
井下挖土的雕像
坎儿井立体剖面
丛竖井口往外拉土的铜牛雕像
而且,这项工程里面的科技含量也不低,古代人们为了竖井之间的暗渠尽量减少弯曲,创造了木棍定向法。即相邻两个竖井的正中间,在井口之上,各悬挂一条井绳,井绳上绑上一头削尖的横木棍,两个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两个竖井之间最短的直线;然后再按相同方法在竖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的人按木棍所指的方向挖掘就可以了。
木棍定向之一
木棍定向之二
从竖井口往外提水
这令我想起茅盾先生的名言:“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人类的伟大,不但体现在改天换地的勇气和力量上,也体现在科学创造的智慧和聪明上。所以和庞君伫立在“坎儿井龙口”前,即暗渠口前,耳听流水淙淙,眼看碧水流淌,不由啧啧连声。
暗渠的龙口
用自带的水杯舀了一杯水,喝一口,甜爽绵软,一股清凉,浸透心脾,比曾经喝过的任何矿泉水都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