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建筑的满蒙民族文化特色
2007年6月10日上午,随参加“沈阳世博会”的记者团一起游览“故宫”和“昭陵”。先说故宫。
在沈阳故宫里,沈阳故宫主体建筑部分,是清太宗皇太极时期(1627年--1643年)的皇宫,要拿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互相比较的话,可以说,沈阳故宫是北京故宫的初版,北京故宫则是沈阳故宫的扩版。沈阳故宫还带有浓郁的满蒙游牧民族文化的特点,北京故宫则是吸收和体现了中国汉民族皇权独尊的思想。
一是大政殿及十王亭。大政殿在故宫东路的北头中心,两侧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错落有致,如众星拱月;南宽北狭,似无穷无尽,象征兵多将广,万世绵延。大政殿是用来举行大典,如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十王亭是清朝入关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宫内办公的地方。它们与大政殿构成了一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满族独特的军政体制——八旗制度,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堪称独步天下。远在努尔哈赤立国之初,凡遇军国大事都由汗王与八旗贝勒大臣共同讨论决定。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在修建宫殿时便将这种“君臣合署办公”的制度固定化。其实,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满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猎时所搭的帐篷。不过它的体积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翼王亭、八旗亭十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却是固定起来,用砖木建造的。这就以建筑的形式表现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政体及军事民主的思想。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亭这组独特的建筑,为中国宫殿建筑史写下了空前的一页。
这种君臣合署,在宫廷共同处理公事的现象,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少见的,但在满蒙游牧民族那里,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皇太极努尔哈赤所统领的那些游牧民族的后代,在草原上,走到哪里,就在那里撑开帐篷,安营扎寨,汗王与臣下之间,虽然各有各的帐篷,但只要有事,汗王可以随时到臣下帐篷里聊天,臣下随时都可以比较随意的掀开大王帐篷的布帘,既办事方便,又自然和谐,体现的是一种王臣之间的随和亲近的关系。建沈阳皇宫,依然保留了这个文化传统,君臣合署,来往方便快捷,议事自由迅速,不但办事效率高,君臣上下关系自然也就比较随意亲和。到了北京皇宫里,紫禁城就只是皇家住宿和办公的地方了,君臣办公是截然分开的,臣子想见君王一面,就难上加难了。皇权的威严,皇帝的权威,通过建筑形式被设置得至高无上。但是,清朝初建时在沈阳的那种王臣和谐相处的气氛也烟消云散了。
二是大清门。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皇帝临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义小说中俗称的“午朝门”。大清门的屋顶满铺黄琉璃瓦,并衬以绿色剪边,黄琉璃瓦保留了以黄为尊的传统观念,绿色剪边体现了满族对故乡山林和草原那满眼绿色的深厚眷念。从而形成了区别北京故宫的一个特点——宫殿顶覆以黄琉璃瓦,镶以绿色剪边。推而广之,大庆门之外的建筑,例如崇政殿、凤凰楼等都具有这个特点。
三是保存了浓厚的满族特色的口袋房、万字炕和烟囱竖在地面上 。据有关史料记载,"口袋房",又叫"斗室",因其形如口袋和斗形而得名。一般是3间或5间,坐北朝南,房顶用草苫,周围墙多用土垒成。门大多开在东边,也有的中间开门,称"对面屋"。进门便是伙房,又称外屋,西侧或东西两侧为里屋,即卧室。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火炕,这是满族卧室的最大特点。火炕又称"转圈炕"、"拐子炕"、"蔓字炕"等等,满语叫"土瓦"。这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万字炕”。一般南、北为主炕,东端接伙房炕灶,西炕是窄炕,下通烟道。按满族习俗,西炕上供着神圣的"窝撒库"棗祖宗板,因此不要说堆积杂物,就连贵客至友也不能坐西炕。南炕温暖、向阳,一般由长辈居住;晚辈则住北炕。火炕既住人又取暖,深得满族群众喜爱。满族入关后,火炕在北方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烟囱建在地面上”,烟囱,满语称"呼兰",因为通过孔道与炕相通,当然要建在地面上,建在屋侧,高过屋檐数尺。除用空心木外,烟囱多用土坯或砖砌成。
四是宫高殿低,清宁宫及其四所配宫均高于皇帝议政的崇政殿和东路的大政殿。这也是因为清朝夺取政权前,满族是一个牧猎民族,受生活习惯的影响,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处,以防野兽和洪水的侵袭。这与北京故宫恰好相反。
另外,还有一点要说说,沈阳故宮共有九十多栋建筑,占地 6万多平方公尺,规模虽小於北京故宮,但宮內建筑物保存完整,与清昭陵一样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导游小姐一再强调这里展出的文物几乎全部都是真品,很少有复制品。北京故宫几经劫难,面目全非,宫内建筑损毁很多,所占文物也大多是复制品。这一点,沈阳故宫就远比北京故宫要幸运,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更有游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