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察实录:
小凌和小凯把蘑菇钉底盘放在地板上,两人各拿起一颗较大的蘑菇钉,小凯说:“我们来比赛,看谁的‘陀螺’转得久……”他们两人利用底盘把蘑菇钉变成了陀螺玩了起来。一旁的鑫鑫则拿起各种颜色的蘑菇钉把它们插在有洞洞的塑料小凳子上,边玩边说:“种蘑菇,我种了许多蘑菇!”露露和小青见状,也跟着鑫鑫学,露露说:“我们也一起来‘种蘑菇’,但我们种的蘑菇要比他的好看。”露露又紧接着说:“我们先种一颗红,再种一颗蓝的。”小青点了点头,附和着一起合作插出了一排一红一蓝有规律排序的蘑菇钉,接着又一起商量第二排要怎样插……
二、原因分析:
1.蘑菇钉的洞很小,中班幼儿手肌肉力量不够,在插的过程中很费力,想插出一幅成型的图案是需要较长时间的。一开始他们是被其各种不同颜色且鲜艳的蘑菇钉所吸引,久而久之就觉得并不是那么好玩。于是,我发现个别男孩子开始想出不一样的玩法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其实,发自内心的需要才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情。
2.把蘑菇钉当“陀螺”玩是前两星期看到几个调皮的男孩子在地板上玩得到处都是蘑菇钉,因为不好收拾,后来我又看到鸿鸿和烨烨运用底盘玩,于是,我鼓励他们可利用底盘来玩蘑菇钉转“陀螺”的游戏。
三、指导策略:
1. 支持与帮助。《指南》指出我们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所以,我采取的策略是不干预,并支持、引导和帮助他们去实现。由于男孩子喜欢挑战,我便鼓励他们在底盘里用蘑菇钉玩转“陀螺”的比赛并积极参与他们的比赛,激发了大家变换玩法的兴趣。
2. 鼓励与表扬。小凯是一个动手能力较差的孩子,今天他能大胆地和小凌一起比赛玩转“陀螺”的游戏,说明他有看到之前小朋友玩过此游戏的经验,他已习得同伴的经验;而女孩子小凌能跟他一起玩,说明女孩子对此游戏也感兴趣。于是,我表扬了小凯主动邀请同伴一起玩的进步,表扬了鑫鑫又想出了不同的玩法,同时也鼓励鑫鑫向旁边的露露和小青学习种出好看的蘑菇。
3.交流与分享。启发露露和小青说出种出来的蘑菇是什么样的,是什么颜色的,根据她俩的想法引导她们在塑料凳子上继续往下种,鼓励她们在集中交流时与全班小朋友分享不同的玩法。
四、 效果:
1.幼儿对蘑菇钉的玩法有了进一步的探索兴趣,他们在与摆弄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知识或操作技能经验。
2.个别幼儿在动手操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互相学习的能力也提升了许多。
3.幼儿的学习有极强的模仿和游戏性特点,男孩子喜欢有情景的挑战并开始出现设计不同玩法的倾向,使得探索活动持续开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