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篮球需要“百家争鸣”
提到“百家争鸣”让笔者想起来两件往事,一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各个球队风格明显有所不同,各有各的特点与打法,例如八一队、福建队和湖北队的“快”,北京队的“多变”,河北队的“油”,江苏队、四川队和上海队的“细腻”,东北队的“粗犷”等等,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舸争流”、“群芳争艳”的局面,由于流派的不同和互相竞争,大大促进了中国篮球的提高与发展。这说明,如果打法与风格雷同对中国篮球的提高与发展并没有好处,不同流派的竞争才能促进中国篮球的提高与发展。
另一件事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北京队20余名教练有个“聊天”的习惯,每天训练完晚饭后大夥就端着一杯茶坐在篮球队办公室里开聊,聊的话题只有一个,当天训练遇到的问题和攻防技战术问题,你一言,我一语,聊的热火朝天。有的年轻教练把在训练中遇到问题向老教练讨教,互相交流,互相探讨,互相帮助,聊着聊着就解决了训练中遇到的问题。有时比赛后就聊起了比赛中遇到的攻防技战术问题,聊的更是热闹,甚至争论的面红耳赤。虽然如此,但通过争论却对攻防技战术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统一了思想,提高了对攻防技战术的认识和理论水平,当时老北京队教练员的聊天、探讨、研究、争论成了教练员们的习惯,成为训练后唯一的“消遣”,那时他〔她〕们训练后的空余时间既不搓麻,更不外出喝酒〔注:那是严格禁止的〕,唯一的爱好就是讨论训练和攻防技战术问题,天天如此,年年如此,达到痴迷的程度。如果说当年老北京队教练员的水平高,能培养出许许多多优秀的运动员和国手,这大概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当年老北京队“教研组”用不着召开教研组会议,因为天天都在“召开”会议。
受教练员的影响,老北京队四个梯队的运动员们也养成讨论攻防技战术的习惯。一般来说当时上午没有训练课,大夥就坐在宿舍里讨论攻防技战术问题,有时教练参加,有时由运动员自己讨论。例如,今天讨论联防问题,明天研究全场紧逼问题,桌子上摆个球场板,弄几个棋子便开聊起来。今天讨论二三联防怎么防,三二联防又怎么防,怎么破联防;明天又研究怎么全场紧逼,全场紧逼的原则是什么,怎么夹击,怎么抢断,然后再讨论怎么破紧逼,等等。和教练一样,有时也争的互不相让,你说应该这么防,我说应该那么防,互相争论,各抒己见,宿舍里好不热闹!提起这件事大概很多老队员都有亲身体会,记忆犹新!如果说当年老北京队各队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和战术素养高,大概和每天进行这种攻防技战术讨论有着很大的关系!
上面两件事说明,无论任何事物,特别是攻防技战术问题,需要有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自由讨论和探讨的宽松环境,允许各种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存在。对待成绩也一样,有说好话赞扬的,有说成绩背后存在问题的,不能千篇一律都说好话,如果千篇一律过分地都说好话让人看不到问题,从某个角度来说那就是“捧杀”!如果一个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周围一片“捧杀”之声,那你可就要小心了,警惕了!因为“捧杀”者是在过分地夸奖你,吹捧你,使你骄傲自满,变得退步,变得虚荣,有导致失败的危险!夸之者就是杀之者,一句话,先“捧”你,后“杀”你,“宰”你没商量!
因此,无论在成绩面前还是在攻防技战术问题面前,如果都是好好好的一片赞扬美誉之声,都是“一言堂”而缺乏争论、探讨、研究的气氛,那绝对不是什么好事,那就意味着失去了经过争论、探讨和研究达到思想统一能使之进步的环境,那是十分危险的!对中国篮球之关心可以是正面的称赞,也可以是表面看上去是“负面”的指出问题的话语,这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的对中国篮球的关心。
一位资深老体育记者说了意思是这样的话,对任何问题、特别是攻防技战术问题都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以争论。无论取得什么成绩,如果是一片赞歌似不合时宜,溢美之赞一旦过分往往就成为捧杀!。笔者十分欣赏这位老记者的话。
中国篮球要进步,要提高,首先就要创造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宽松环境,允许不同的一件和看法存在,对“成绩”、对“三分球”、对“挡拆”、对后卫的“运球黏球”、对“快攻”、对“中锋策应”等等各种攻防技战术打法都可以提出各种各样不同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篮球之发展,特别是在成绩面前指出问题恰恰是对中国篮球最大的关心,比那些一味赞美之声相比有益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