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场上进攻的“发动机”?
昨天中国男篮“红队”对阵克罗地亚,看比赛时听CCTV5主持人说:“丁彦雨航是场上的发动机”,顿时感到有点不解,一个外线队员怎么成了全队进攻的“发动机”?
“发动机”,例如汽车上的发动机,它是汽车所有组件中的核心,是动力的来源。汽车有许许多多组件,发动机产生的动力将这些组件串连成一个整体,这些组件是靠发动机产生的动力运转起来的,推动汽车行驶。
那么一个队在赛场上到底谁是“发动机”?是外线队员吗?有人可能说是,打挡拆不就是外线队员发动的吗?从表面上看好象是外线队员在发动进攻,外线队员好象是配合的“发动机”。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罢了,如果仔细想想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打挡拆,首先得由中锋〔或二中锋〕上前给后卫做后掩护,中锋〔或二中锋〕不给后卫做后掩护,外线队员就很难突破,就很难形成挡拆配合,从这个角度来看,发动“挡拆”配合的恰恰不是外线队员,而是中锋〔或二中锋〕,因此“挡拆”配合的“发动机”不是外线队员,而是中锋〔或二中锋〕,中锋才是“挡拆”配合的“发动机”。
现在赛场上仍然有中锋、后卫、前锋位置之分,中锋在英文里是“Center”,“中心”之意。在中国篮球传统打法中,球交到中锋手里是进攻的开始而不是进攻的结束。中锋接球后宛如汽车的发动机开始点火发动运转。换句话说就是,中锋接球后只要四个外围队员空切穿插跑动,中锋利用策应球就能把外围四个队员组织起来,就能打出各种各样的配合,所以说中锋才是集体配合的“发动机”,只要中锋一接球就相当于“发动机”开始点火,四个外围队员一穿插跑动就相当于汽车运转起来。中锋一接球就能把“四个组件”串连起来,随之集体配合便开始运转起来。因此,在中国篮球传统打法中一直强调,中锋是进攻的核心、轴心,是集体配合的“发动机”!
现在场上的位置虽然分的不那么严格了,但比赛时的站位仍然是按照传统的中锋〔5号位〕、左右后卫〔1、2号位〕、左右前锋〔3、4号位〕那么站的,这种站位至今也没有改变。既然仍然这么站位,中锋就仍然是进攻的核心、轴心,是集体配合的“发动机”!为什么现在在场上中锋的核心、轴心和“发动机”的作用不那么明显了,有时出现好象外线队员是进攻“发动机”的现象,其原因恰恰在于现在的中国篮球并没有很好地继承中国篮球传统打法,特别是中锋接球后是进攻的开始而不是结束这一点,现在的球员并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一点,因此中锋接球后外围四个队员全都站着看,把中锋“晒在”篮下附近,“发动机”干点火〔中锋居中策应想传策应球可没人跑动〕,或干脆点不起来“火”来〔中锋不善于居中策应,不善于传策应球,没很好地掌握中锋策应技术〕,四个“组件”全都出了“故障”〔站着看〕,导致整个“汽车”运转不起来,何谈“行驶”!?何谈集体配合!
丁彦雨航在场上决不是什么进攻的“发动机”,只能称为“得分手”,场上真正的“发动机”是中锋!这一点在今天仍然没有改变,今后也不会改变,除非场上不要中锋了,五个人全都站在外面成半圆形站位,不考虑篮下进攻,不考虑篮下二次进攻,不考虑进攻抢篮板球,等等,那可能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