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谈“腰动脚随”-2
前文简单谈了一下“腰动脚随”、“腰杆子当家”的问题,本文利用老北京男篮过去训练时的一张老照片〔文前图〕继续说明,该照片是老北京女篮一位老队员最近提供给笔者的,十分珍贵。
照片中从左至右四个人分别是芦诗连〔左锋、后进入国家队〕、孙衍和〔后卫〕、中锋王瑞卿、刘向海。由于当年条件所限,类似训练这样的老照片并不多。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没看过老北京男女篮的比赛,没有感性认识,前些日子上传了关于“空中篮球”的博文后,“北京晚报”体育记者孙保生先生曾留言道,没有影像资料现在年轻人怎么能相信。的确如此,那时教练员、运动员很少有人有照相机的,幸亏白金申、张光烈教练喜欢摄影,曾为我们拍了不少照片,但训练比赛的照片就很少,另外由于当时经济条件的原因,用的差不多都是保定生产的135黑白胶片,而且往往是过期便宜的胶片,照相纸和放大纸也常常买论斤卖的过期品,所以照片质量并不太好。至于影像资料那就更少了,但笔者记得,当时国家体委科研所用16毫米电影胶片拍了不少比赛影像资料,一部分有关北京队比赛的还在先农坛还放映过,中央电视台大概也有一些,估计这些影像资料现在还有,但现在谁还重视这些资料呢,现在重视的都是NBA,似乎NBA的历史影像资料比我们自己的都重要。
言归正传。请看图1:

图中文字说明的很清楚,4号在做急停动作时是利用腰腹的弓劲“急刹车”的,而绝对不能光用脚的力量做急停〔或急起〕动作,否则的话力量会全集中在膝关节和踝关节上,那就很容易受伤!现在一些球员膝关节和踝关节常常扭伤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利用腰腹力量而造成的,把劲全吃在膝关节和踝关节上了!请各位网友注意4号做急停时的身体姿势,整个身体呈“弓形”,在左脚急停的一刹那整个身体呈“弓形”,这时呈“弓形”的身体起着“刹车片”劲头的作用,左脚的急停和呈“弓形”的身体姿势是同时完成的,也就是说是同一个动作。另外,这个急停动作就是“急起”的开始,利用腰腹力量带动左脚或右脚蹬地就可以伺机向两个方向空切移动,这两个动作绝不能脱节。
如果防守队员向画面左侧移动,4号就可以利用左脚蹬地迅速向画面右侧移动空切;如果防守队员位于图中位置即偏向画面右侧,4号就可以利用腰腹力量的“弓劲”发力同时用右脚蹬地迅速向画面左侧移动空切!无论向哪个方向空切移动都是利用腰腹力量带动脚步动作完成的,即“腰动脚随”、“腰杆子当家”,所谓“腰杆子当家”是说无论脚步动作向哪个方向移动,都是由“腰杆子”说了算的,由“腰杆子”支配主宰的,而绝不能“脚动腰随”!
需要指出的是,老北京男篮队员芦诗连所做的摆脱假动作当时在队里做的是最好的,尤其是腰腹力量的运用,从图中他的身体姿势就可以看出来。摆脱假动作要做的真真假假,视防守队员的位置伺机决定空切移动方向。另外,在做摆脱假动作时还包括头部、眼神的“假动作”,而绝不仅仅是身体四肢的动作,因为眼神的“假动作”〔视线〕更具欺骗性!
类似图中芦诗连的摆脱假动作,过去在张光烈执教的老北京男篮一队的训练课中是把它当作准备活动天天练的,因此所有队员都能熟练掌握,这一点也是前文所说的老北京男篮队员不怕紧逼的原因之一。
下面请看图2:

这里请大家注意在罚球线居中策应中锋王瑞卿的身体姿势,不仅身体重心降的很低,而且整个身体也呈“弓形”。大家可以想一想,现在有哪个中锋在罚球线居中策应时身体姿势是这样的?几乎都是直挺挺地站着。中锋王瑞卿不仅以这种身体姿势在罚球线居中策应,而且把球探出偏向自身右侧,如果4号从画面左侧向篮下空切,就可以方便地接到王瑞卿的球〔芦诗连空切移动到中锋王瑞卿身旁时一定要尽可能靠近中锋,切的要“薄”,两个人之间的缝隙越小越好,不给防守队员孙衍和穿过的机会和可能〕。另外,王瑞卿的这种持球姿势本身就是一个“假动作”〔能吸引防守队员刘向海向画面左侧移动〕,如果4号从画面左侧空切移动到王瑞卿身侧的一刹那,中锋王瑞卿就可利用腰腹力量带动脚步动作迅速做前转身向篮下持球突破,或做原地转身跨步跳投,这就是中锋利用传策应球假动作自己进行进攻的一个例子。大家可以想象,如果像现在一些高大中锋在罚球线持球居中策应时直挺挺地站着,还能迅速做前〔后〕转身的第二个动作吗?而王瑞卿那样的身体姿势则可以灵活地做后续动作,也就是说能把传球和个人进攻两个动作结合起来,做的真真假假。无论王瑞卿向篮下哪个方向运球进行进攻,都是利用腰腹力量发力来带动脚步动作的,过去老北京男女篮的中锋在做策应时没有一个是直挺挺地站着的,防守时也一样。
这里还要指出一个重要的环节,中锋王瑞卿在罚球线居中策应时是背对着篮筐的,根本看不见防守队员刘向海是在自己身后的哪一侧,那么王瑞卿怎么进行判断呢?主要靠身体的感觉〔和外围队员传球的方位〕,身体的感知能力,换句话说,防守队员刘向海贴王瑞卿越近越紧,王瑞卿就更容易感知防守队员是在自己身体背后的左侧或右侧,于是便能判断出进攻方向。从防守队员的角度来说,当对方中锋刚接到球的时候,防守队员尽可能不要贴的太近太紧,让进攻队员难以判断自己的位置。现在CBA有的中锋在篮下接球后,明明防守队员在他背后左侧,进攻队员本来应该向自身右侧运球进攻,但进攻队员却偏偏一个劲地向自身左侧进行进攻,结果不是“撞墙”就是遭到防守队员的包夹,说明中锋不善于利用身体感知能力来判断防守队员位置。
类似上图中的个人摆脱假动作和小配合在老北京男篮各队几乎天天练,不仅提高了个人摆脱能力和脚步动作,而且还能熟练掌握这些小配合。
中国京剧、武术和杂技训练学员时经常可以看到老师傅手里拿着一根木棍,当学员练习空手翻等动作时,老师傅就用木棍挑着学员的腰眼,当学员做错了的时候,老师傅也常常用木棍点学员的腰眼,为什么要挑腰眼点腰檐?即无论是空手翻还是前、后手翻等动作都是“腰动脚随”、“腰杆子当家”,用腰腹力量带动脚的移动,这一点和篮球技术动作在道理上是一样的。
上面虽然用文字和照片说明了“腰动脚随”、“腰杆子当家”,但要真正体会还得自己实际练习一下,体会体会,这样才能真正懂得“腰动脚随”、“腰杆子当家”的奥妙和道理。上述技术动作练起来并不难,作为业余队队员通过练习也能掌握,掌握了这些技术动作后在比赛中就不怕对方紧逼了!对方越紧逼你,你就越
容易摆脱他!
――全文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