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人:篮球比赛“技术统计”为何没有“快攻”一项?


篮球比赛“技术统计”为何没有“快攻”一项?
首发 |
球员 |
出场时间 |
两分球 |
三分球 |
罚球 |
进攻 |
篮板 |
助攻 |
失误 |
抢断 |
犯规 |
盖帽 |
得分 |
不知各位网友发现了没有,该表格中唯独没有“快攻”一项,在CBA官方报道中也没有“快攻”一项,在电视屏幕所显示的有关内容内也没有“快攻”一项,这让笔者感到十分奇怪!几年前笔者在本博克就提过这个问题。
记得笔者打球时北京队就专门设计印制过比赛用的“技术统计”表格,其中“快攻”一项是个非常重要的项目!不仅是北京队,那时的中国男女篮、八一队、河北队、江苏队、四川队、上海队、福建队等等许多球队都十分重视在比赛时统计“快攻”数据。在“快攻”一项中又分“发动次数”、“成功次数”〔注:这两项都要记录队员的号码〕和“快攻成功率”三项,它在“技术统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那时不管是北京队还是中国男女篮、八一队等都强调快速打法,所以在比赛中必须对“快攻”进行准确的记录和统计,以便赛后总结作为参考。
另外,那时北京队、中国男女篮和八一队等还强调在一场比赛中“快攻“得分要占总得分的1/3左右,例如总得分是100分,其中3、40分就得是“快攻”得分。比赛中重视“快攻”的技术统计,强调快攻得分要占总得分的1/3左右,充分体现了中国篮球“快准灵”的打法与风格,所以说“技术统计”表格中有没有“快攻”一项决不是一个简单的统计问题,而是反映了对快速打法重视不重视的问题,是个篮球理念问题!
为什么CBA官方的“技术统计”中没有“快攻”一项?这个“技术统计”的内容到底是谁决定的?是由篮球专业人士制订的,还是由什么人制订的?这么重要的数据为什么不进行统计?这是不是反映了对“快攻”、对快速打法的不重视?是不是头脑中已丢掉“快速打法”和“快速反击”的理念了?
新闻媒体报道中的“技术统计”没有“快攻”一项,从某种角度来说似乎可以理解,似乎不必苛求,毕竟新闻媒体和绝大部分记者不是篮球专业人士。但这里也有个让人感到矛盾的问题,例如很多新闻媒体和记者常说类似这样的话,“中国队打不出快攻!来”、“中国队打的太慢!”、“少见的快攻!”等等,似乎又十分重视快攻和快速打法,这就让人感到十分难以理解,既然知道快攻和快速打法的重要性,为什么在“技术统计”中又没有“快攻”一项?为什么不对“快攻”进行统计?以此来分析和强调“快攻”和“快速打法”促进中国篮球向快速方向发展?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到七八十年代半个多世纪中“快攻”在中国篮球“技术统计”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什么现在把它给丢了?!过去中国篮球是以快速打法为主的,过去中国篮球是以快速打法而著称的,因此比赛中统计“快攻”就是顺理成章的事;现在中国篮球可以说是阵地战为主,在很大程度上重视三分球和助攻,但推进速度却很缓慢,很多队不善于发动快攻,发动“快攻”次数很少,不能很好掌握快攻结束段各种各样的打法,很多队的“快攻”得分极少能占总得分的1/3左右,联系到这一点,现在“技术统计”中没了“快攻”一项是不是与这种打法与风格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是不是与现在的中国篮球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不是受到某些外来影响而造成的?
头脑中不树立快速打法的篮球理念,头脑中不重视快速打法,缺乏快速打法的意识,这大概就是“技术统计”中没有“快攻”一项背后深层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