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谈所谓“主客场”
记得笔者打球那会无论是教练还是队员头脑中根本没有什么“主客场”这个概念,而现在的教练球员却具有强烈的“主客场”概念,甚至把主场作为自己赢球的一个优势!而过去的教练队员要赢球根本不会把观众、裁判和场地等因素作为赢球的条件之一,重点完全放在攻防技战术上,因为篮球比赛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双方的技战术打法!观众、裁判和场地等条件不仅是极为次要的条件,除熟悉场地外,其他因素均不在教练队员考虑范围之内。准备会上教练绝不会用什么“主场优势”来鼓动队员。
如果说过去也有所谓“主客场”之分的话,充其量只表现在观众方面。客观地说,任何一个城市的观众都会偏向自己的球队,给主队加油助威可谓司空见惯理所当然,要说过去也有“主客场”的话,很大程度上是表现在这一点上。比赛中观众冲客队起哄架秧子过去有、现在也有,但这些影响对于比赛经验丰富的教练和队员来说并不起多大作用!另一个表现在裁判身上,主队方的裁判偶而吹个偏哨过去也有,但并不那么明显和严重,这和过去人们普遍所具有的思想观念有很大关系,总的来说过去裁判吹的还是比较公平的。所以从观众和裁判两个方面来看,过去给教练和队员并没造成什么“主场优势”这样的概念。
另外一点是“场地”,场地对球员来说是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任何一个球队都比较熟悉自己城市的场地,场地的地板、灯光、周围的视野等的确会对球员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场地周围非常宽阔,在这样的场地投篮可能和在训练场地投篮感觉不一样,所以球员要熟悉场地,找找感觉。如果说过去也有“主客场”之分的话,这一条也算其中之一,但它对比赛输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总之,可以说过去观众、裁判和场地等因素并没有在教练球员思想中造成什么“主客场”的观念,更没有“主场优势”这样的意识!比赛的胜负完全在于攻防技战术的准备与运用上,在于正确制订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攻防技战术上,谁也不会把什么所谓的“主场”当作取胜的先决条件和优势!一句话,过去在教练和球员思想意识上根本没有什么“主客场”、“主场优势”这样的观念!
另外,过去的全国甲级队联赛常常在某个城市举行,除当地队外,如果按今天的话来说,对其他各队则都是“客场”,如果那时也有强烈的“主客场”意识,那还打不打了,那还赢不了球了!?那时很多队、其中也包括老北京男女篮,在全国甲级队联赛中拿的冠亚军很多都不是在北京打的,而是在外地取得的!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所谓“主场优势”吗?!绝不是!靠的是攻防技战术打法,靠的是水平!在这种背景下,观众、裁判和场地等因素对球队的所谓“干扰”显得微乎其微!
还有,现在在中国,除了CBA等职业联赛外,国家队参加亚锦赛、世锦赛和奥运会等大型国际比赛外,平时各省市队〔俱乐部队〕几乎根本没有出国访问比赛的机会,可在五六十年代甚至在八十年代中国篮球经常出国进行访问比赛,不仅是国家队,就连各省市队,甚至像“火车头体协”、“煤矿体协”等那样的半专业队都有代表中国出访比赛的机会!问题是,你出国比赛,哪个国家的场地对你来说不是“客场”?!就像现在国家队参加奥运会比赛一样,一出国你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主场”!你打不打?!你不是还得打吗?!你还能靠什么“主场优势”吗!说句不好听的,靠个屁!该赢的还得赢,该输的还得输,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攻防技战术打法,还是你的水平,场地算个老几!!!就像邓华德率队参加伦敦奥运会惨败一样,能拿场地说事吗,能说没有“主场优势”吗?如果这那么说非得被新闻媒体“骂”个狗血喷头不可!
现在CBA联赛之所以分“主客场”是因为赛制的原因,并考虑到双方观众看球的因素,当然其中也有票房的因素,本来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可为什么现在教练和球员头脑中有这么强烈的“主客场”观念与意识,笔者认为它绝不在于观众,也不在于场地条件,而在于裁判是否公平执法!如果裁判不公平执法,老吹偏哨,久而久之就会在教练球员心里造成“主客场”观念!CBA联赛能否扭转教练球员心里的“主客场”观念,很重要的在于裁判!但是,虽然事情是这么个理儿,但要这种扭转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是很难的!
在上述背景下,笔者认为作为教练首先要自己端正思想意识,既不能自己给自己增加什么“主客场”压力,也不能影响球员,否则的话那是自寻烦恼,自己给自己添堵,自找压力!也别把所谓的“主场”当作什么“优势”,那“优势”一点也不可靠!在“主场”输球的例子还少吗!?什么“主场优势”都不是取胜的条件,要想获得比赛的胜利,还得把精力放在好好解决自己在攻防技战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把心思放在制订正确的攻防技战术打法上,那才是取胜之道!所谓的“主场优势”只能存在观众心里,而不存在于教练球员身上,教练球员如果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所谓“主场优势”上,而不是依靠正确的攻防技战术打法,试问:“那靠谱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