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女篮亚锦赛-1]
女篮是因人才断档二输韩国女篮的吗?
针对中国女篮二输韩国女篮有媒体评论道:“人才断档中国女篮翻身难”、“北京奥运后人才断档严重”等等。中国女篮真的是因为人才断档才二输韩国女篮的吗?看看WCBA比赛中各队的球员吧,女篮有的是人!不仅有人,而且现在的中国女篮球员还出口,去日本的,赴希腊的,要是人才断档能出口中国女篮球员吗?!不仅女篮,中国男篮也出口球员,多年前就有中国男篮球员赴美,在那以后NBA又有了姚明、王治郅、易建联、孙悦等球员,中国篮球缺人才吗,不缺!不仅不缺,而且现在的中国男女篮球员各个身体条件都挺棒,要身高有身高,要弹跳力有弹跳力,身体对抗性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一般来说个人技术还不错,就拿参加亚锦赛这支女篮队伍来说,身体条件几乎没的说,与韩日女篮相比,身体条件可以说略占上风吧,所以说中国女篮二输韩国女篮并非人才断档所至!
该媒体又评论道:「这是一批有着鲜明“马家军”烙印的队伍:球员身体出色,能冲能抢。」。电视转播比赛时主持人也曾指出,马赫重视高度,场上队员往往有几个大个子球员。马赫是中国篮协聘来的,既然聘了人家澳大利亚洋教练,人家洋教练就按人家的篮球理念来打造你中国女篮,按他的理念配备阵容,对这一点你不能苛求和责备人家洋教练,谁叫你聘人家来的呢!可问题是,马赫按他的篮球理念配备阵容,强调大个子打法,重视高度,不那么重视速度,不那么重视速度灵活性和细腻的技术,大有粗线条大刀阔斧的风格,一句话,马赫要把中国女篮塑造成在中国的一支具有“澳大利亚风格的中国女篮”,说句不好听的,打个不太妥当的比方,就是要把中国篮球这块阵地变成澳大利亚的“殖民地”并打造出一支由中国球员组成的“澳大利亚女篮”,这,问题就严重了!中国女篮到底要成什么风格的队伍?这支具有澳大利亚风格的球队是否符合中国女篮的发展方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女篮一向以快速灵活的打法和风格而著称,而在马赫的打造下几乎完全丢掉了这种风格!所以说,中国女篮、包括中国男篮的问题并非人才断档,而是中国男女篮犯了同一种“病”,这个“病”就是在发展方向性上出了严重的问题!因为中国男女篮是一家人,都在中国篮协这个“家”里生活!
针对中国男篮亚锦赛失利等问题原上海队教练李秋平在回答记者采访时曾连说了六句“看不懂!”,为什么看不懂?因为无论是现在的中国男篮还是中国女篮,在洋教练调教下都成了“四不象”、“八不象”,什么都不像,这到底是什么玩意儿?谁能看得懂!
该媒体还评论道:「这支“马家军”对于对手的了解程度很差,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举例而言,在亚锦赛前,中国女篮对新一届韩国女篮的一场完整录像都不曾看过,只是通过部分球员代表俱乐部打球的视频了解队员特点。」。看到这里笔者不禁想问,知道不知道有“遭遇战”这个词?虽然不太了解对手对比赛会造成一定的困难,但问题是,打比赛非得要看过对手的比赛录像才能打比赛吗!?无论是战争还是体育比赛都会有遭遇战,难道在战争中遇到遭遇战还得先看看敌人以前打仗的录像然后才能和敌人交手吗!?这简直是笑话!纯粹是无稽之谈!
体育比赛中遭遇战多了去了!难道碰见遭遇战就不能打了,只能输球!?或者说“咱们先别打,等我先看完你以前的比赛录像后咱们再打”,这不是笑话吗!?遇到遭遇战首先要求教练员在比赛开始后的短时间内根据对手在场上的表现迅速做出判断,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攻防策略与布置,同时也要求球员迅速熟悉对手。教练员要是没这个能耐那干脆就别当教练!所以说用不了解对手、没看过录像来解释中国女篮二输韩国女篮根本说不过去!再说了,你都打过一场了还不了解?!就说第一场,就算马赫不了解韩国女篮,年轻球员不太了解韩国女篮,中国篮协里还有中国人教练哪,难道他们也不了解韩国女篮吗!?难道年轻球员以前就没看过韩国女篮比赛吗!这些说辞都是文过饰非!
评论又称:「这支队伍的打法还远没有成型」、「马赫说还得需要时间了解球员的特点」。马赫执教中国女篮都半年了,还没成型!?都半年了还没完全了解球员的特点,请问:“得猴年马月才能成型?!什么时候才能了解完球员的特点!?”。不客气地说,作为一名教练员,通过短时间的训练和几场比赛就能完全了解和掌握球员的特点并制订出符合球员特点的攻防技战术打法,如果半年了还做不到这一点,这怎么解释!?如此之慢的了解速度,等了解了,成型了,黄花菜都凉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