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篮“青黄不接”是谁造成的?
泰国曼谷女篮亚锦赛中国女篮输韩国女篮后有评论认为是女篮太年轻,青黄不接,而韩国女篮已提前于中国女篮完成了“过渡期”而强于中国女篮。一句话,输球就是因为太年轻和青黄不接!
人家韩国女篮为什么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和顺利渡过新老交替,而我们却不能?早在伦敦奥运会前中国男女篮就应该进行新老更替了,当时有人提出应该以年轻球员为主组成中国男女篮参加伦敦奥运会进行锻炼,目标直指巴西奥运会!但中国篮协为追求成绩并没采纳这一意见,因此才导致现在中国男女篮青黄不接的局面!
众所周知,种庄稼种菜得严格遵守季节和节气,到什么时候种什么庄稼种什么菜绝不能错过季节和节气,例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得严格遵守节气,要不就甭想有收获!一旦错过节气就会导致青黄不接。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完全在于人的把握!篮球队也一样,能不能顺利做到新老更替也完全在于人,也得像种菜似的掌握好“节气”,把握好那个“点”,一旦错过那个“点”就会导致青黄不接!而能不能掌握好新老更替的“节气”和那个“点”完全在于人!
所谓太“年轻”、“青黄不接”说明你把老的用的太“狠”了,未能及时启用年轻队员!要做到新老更替绝不能等到老的几乎“不能用”的时候才不得不启用年轻队员,得像种庄稼种菜一样做到一茬接一茬。如果种庄稼种菜的人缺乏农业知识和经验,不按季节和节气种植结果只能颗粒无收!所以说,无论是中国女篮还是中国男篮能否做到顺利过渡完全是主管部门人为的结果!
这里不妨让我们回顾回顾老北京男女篮是怎么做好新老更替和储备后备力量的有关历史。
上世纪的60年代初国家男女篮回到国家体委后,北京市组建了由三位老队员和年轻队员为主正式代表北京市的北京青年队,教练员张光烈。当时这支队伍平均年龄只有20来岁,1961年以年轻队员为主的北京男篮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全国甲级联赛预赛获第一,决赛获第三名。可以说就在这支队伍刚刚诞生尚处于“早晨七、八点钟太阳”的时候,北京市体委在北京市市委第二书记刘仁同志的指示下就开始组建北京篮球队的四个梯队!值得注意的是进行这个举措的“节气”和“点”,换句话说这个“节气”和这个“点”是在这支队伍还处于非常“年轻”、“蒸蒸日上”的时候,就在这个节骨眼时上级领导就开始进行梯队建设了!也就是说在当时北京男女篮一线队伍还处于“年富力强”的时候就考虑到日后避免出现青黄不接这个问题了,而不是把这支队伍用到频临“气数已尽”的地步、老的不成不顶用的时候才开始启用年轻队员,而是在这支队伍力量还非常充沛的时候就储存了强大的后备力量!由于这一具有远大战略意义的举措,使北京男女篮在七八十年代一直兴旺发达!如果没有文革,不知道现在北京男女篮会强大到何种地步!
这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支篮球队必须在它还处于上升期的初级阶段就得准备后备力量,并且让后备力量在实战中逐步提高,在实战中能涌现出很多顶用的队员,随时能补充一线队伍的需要,使一线队伍始终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回过头来再看看现在的中国女篮和中国男篮,哪个不是把老的用的“积不出奶”的时候才想起启用年轻队员!这么干能不青黄不接吗!能不说年轻队员太年轻吗!?这种现象就跟不按季节和节气种植农作物一样,是一种缺乏应有的知识违背客观规律不科学的做法,是一种单纯追求成绩只重视眼前利益极为不妥的做法!所以,说中国女篮太年轻,青黄不接完全是人为造成的结果!
另外,也不能用“年轻”一句话来掩盖中国女篮输韩国女篮这件事,比赛过程和结果说明,中国女篮和韩国女篮并不存在悬殊的差距,之所以输球是由于临场未能及时解决一些攻防技战术问题而造成的,例如如何破解对方三人包夹陈楠、如何破解对方的半场扩大盯人防守、如何解决内外线结合问题等等,如果临场能及时迅速地解决地这些问题并不一定输球,中国女篮临场未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教练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