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网友要求本博克从今天开始详细介绍老北京男篮打的“中锋策应+边线策应”战术配合。]
孕育19个冠军的半场进攻战术〔1〕
从上世纪1956年开始至80年代的三十年时间里,老北京男女篮在全国甲级联赛、锦标赛、全运会中共获得19个冠军,13个亚军,6个第三名,始终处在甲级队前茅。老北京男女篮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战绩,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
当时北京市有关领导、市体委领导都能用很高水平的唯物辩证法和两点论来指导工作,在把握球队发展大方向上能给予正确的领导,在球队处于有利和不利状态下能用两点论看问题,使球队在不利情况下能看到有利的一面;在有利条件下能看到困难的一面,使球队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了大起大落的现象。
2.
老北京男女篮有一大批经验丰富执教能力很强的教练员队伍,在训练比赛中形成“一盘棋”能充分发挥所有教练员的聪明才智,能集中所有教练员的智慧,并将其运用到每个队的训练比赛中。因此,从表面看一个队只有两名教练员,实际上所有教练员的智慧都能体现在一个队“身上”!
3.
老北京男女篮拥有强大的梯队建设,后备力量充足,保持了持续发展!
4.
重视基本功训练,每个球员都打下了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为向高水平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等等。
但是,如果从赛场上探求老北京男女篮夺取上述优异成绩
的原因,只能从战术上去寻找。因为篮球比赛的最高表现形式体现在战术上!拿老北京男篮来说,过去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多的冠亚军,与所运用的“中锋策应+边线策应”战术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是这套战术配合孕育了那么多的冠亚军,可谓“冠军战术”!
战术配合没有万能的,只有适合自己队、自己球员特点的战术配合才是最合适最合理的。正如穿鞋一样,只有合脚的鞋才是最合适的!战术配合不能照搬,因为每个队的战术配合都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制订的,别人的战术配合看上去打的再好,那是人家的“鞋”,自己穿上它并不一定合“脚”,如果生搬硬套,弄不好还会“把自己的脚磨破了”,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所以每个队有每个队的战术配合。即便学习人家的打法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改造”,使之适合自己的特点。
严格地说,老北京男篮的“中锋策应+边线策应”战术配合诞生于上世纪的1960前后,即由王忆诚、张福奎和何诗孙三名老队员和王瑞卿、芦诗连、姜忠俭、马家驿等年轻队员组成对外称“北京青年男篮”〔内部称一队〕建队之时。老北京男女篮总教练程世春先生和时任教练员张光烈等根据球员的特点制订了该战术配合。再具体地说是根据当时该队主力阵容后卫王忆诚、马家驿,前锋芦诗连、姜忠俭和中锋王瑞卿等人的特点而制订的。当然,作为该队第二阵容的球员也具有同样的技术特点,所以总的来说这套战术配合适合所有的球员,是专门量身打造的。这套战术配合虽然非常适合当时的“北京青年男篮”、即后来的北京男篮,但并不一定就适合其他的队。
这套战术配合诞生后不久,新组建的“北京男篮”就于1965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运会上登上了全运会冠军的宝座!从此老北京男篮就和冠亚军结下了不解之缘,陆续取得了上述优异的成绩。通过长时间实践的证明,这套战术是适合老北京男篮的,它能充分发挥场上五个人的力量与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这套战术配合,也就没有那么多冠亚军!
由张光烈执教的老北京男篮后来在教练员、球员上虽然发生了人员更替的变化,但这套战术配合基本没发生什么大的变化。一个队,在约三十年间始终坚持“多点策应”、“多点开花”的“中锋策应+边线策应”战术配合,这在中国篮球历史上也是少见的,一套战术配合能与那么多的冠亚军结缘,说明制订适合自己特点的战术配合在比赛中是多么重要!一代一代老北京男篮教练员和球员,把这套战术配合运用的滚瓜烂熟,夺取了那么多的冠亚军,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哲学道理。一个队的战术配合不在多,而在于是否是根据自己特点制订的,是否适合自己的特点,运用的是否纯熟。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一套战术配合就能像核裂变那样产生巨大的威力与变化!否则的话即便有20套、200套,也是白搭!
老北京男篮的平均身高只有
1.93米,也没有当今那样的超星,所以老北京男篮打球只能靠集体的力量,利用这套战术配合把场上五个人捏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拳头”去和对方对抗!当然,这么说并不否认某个球员的个人力量和作用,但在老北京男篮里个人力量是通过集体配合体现出来的,从来不存在、也绝不允许个人力量凌驾于集体配合之上的现象,否则的话也不能取得那么多的冠亚军!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