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人:昔日中国篮球“没有”明星只有集体!

(2013-03-07 17:22:40)
标签:

体育

昔日中国篮球“没有”明星只有集体!

  自从黄频捷开微博后见他的微博都是一段一段写的,所以他的一位老队友留言告诉他要学会使用长微博,以便于广大网友浏览。前天老队友接到他的电话,约好昨天去他家教他如何使用“长微博”。据老队友说,“上课”时黄频捷不断接到许多记者的电话,使“课”上的断断续续,一直到下午3点左右才结束。

关于黄频捷要卖金牌资助老友一事,昨天“新京报”刊登了一篇有关报道,今晨上网看到这篇报道,主要内容是:

  姚世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和黄频捷是好朋友,近因偏瘫卧床,夫妇二人都没有退休金,只能靠900元的低保生活。曾在1971年至1979年任中国男篮队长的黄频捷得知情况后通过微博

向网友求助,希望卖掉自己取得的三块亚锦赛金牌及一块亚运会金牌,给老球迷换一些“救命钱”。

  黄频捷称,在他打篮球的那个特殊年代拒绝搞个人崇拜,也不允许有“篮球偶像”、“篮球明星”的存在。当他退役时,一家晚报只写了“黄频捷退役”五个字,还惹得有关领导不悦。但是,“只有老姚敢说我的好,说篮球运动的好”,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称赞他的技战术。虽然当时二人并不相识。对此,他一直心存感激。一个月前,他得知在南京的姚世仁偏瘫在床,生活十分窘迫,基于情谊,于是他决定卖掉自己当运动员时所获得的4枚金牌来资助姚的想法。“对一个运动员而言,金牌即是荣誉、也是记忆。”黄频捷说,4枚金牌被自己视为珍品,特别是1975年亚锦赛金牌,“是中国篮球第一次正式获得国际竞标赛的冠军”。但是,在权衡“救命”与“荣誉”后,他还是卖掉金牌。但是,快一个月了,响应者却不是很多。而身边的朋友们反复劝说他不要卖金牌。金牌到底能卖多少钱,黄频捷心里也没底。但是,他始终认为,救命比荣誉重要。

  不过,由于黄频捷知道金牌不值什么钱〔笔者认为,那个金牌还是值钱的,毕竟那是中国男篮在世界正式大赛中拿的第一块金牌!是历史的见证!怎么会不值钱?!如果哪位收藏家有眼光,随着时间的推移肯定会增值!〕又不打算卖了,今天“北京青年报”也进行了报道。

  暂且不谈金牌的事,毕竟那是黄频捷的个人行为。在老朋友极度困难的时候,黄频捷打算尽自己可能来帮助对方,这种精神值得钦佩!说明黄频捷是个有情有义的男子汉!笔者想谈的是黄频捷所说的过去没有“篮球偶像”“篮球明星”一事。

  打个比方,如果在今天,黄频捷算不算“明星”?如果在今天,已故的前国家男篮队员钱澄海、张锡山等人算不算“明星”?如果在今天,现仍健在的前国家男篮队员王利发、王忆诚、何诗孙、张卫平等很多优秀篮球运动员算不算“明星”?

什么叫“明星”?首先是技艺精湛,其次是人气十足。上述运动员都具备这些条件,所以笔者觉得,他们在广大观众心目中肯定是“明星”!这些运动员在过去可谓家喻户晓,不比今天的某些明星名气小,甚至超高他们,不信可以去问问那些老篮球迷,是不是这么回事。

 但是,由于过去的社会客观环境,那时不时兴“偶像”、“明星”这些词。“明星”这个词过去也用,但仅仅限于称呼解放前和香港的一些电影演员,例如称周旋、王丹凤等为电影明星,称夏梦为电影明星。而在球队绝对没这个词,充其量只称为优秀篮球运动员。那时反对个人英雄主义,强调集体主义,所以绝对不能用“明星”这个词。其实在篮球队强调集体主义也挺好,因为篮球毕竟是个集体项目,多强调强调集体主义并没有什么坏处。

  虽然那时上述优秀运动员未被冠以“偶像”、“明星”这样的光环,但在比赛中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关键在于场上所发挥的作用,而不在于什么称呼。和过去运动队的情况相似的还有,例如,“人艺”那些大艺术家,过去似乎也没人叫他〔她〕们是“偶像”、“明星”,但他〔她〕们的精湛演艺在广大观众心目中早已是“偶像”红的发紫的“明星”了!

 时代不同了,现在时兴“偶像”、“明星”这些词,这也没什么不好,它主要反映了广大观众对某个球员的喜爱和崇拜,虽然用的词不一样,但与过去对那些家喻户晓优秀篮球运动员的喜爱在实质是一样的。

  广大观众对某个球员称为“偶像”、“明星”是他〔她〕们喜爱之情的流露,无可非议。但是,作为广大观众所称呼的“偶像”、“明星”的球员自己,笔者认为则要知道自己是吃几碗干饭的,在队里不能以“偶像”、“明星”自居。“偶像”也好,“明星”也好,毕竟都是球队中的一员,在赛场上绝不能以“偶像”“明星”为本钱撒开了个人单干,全然不顾集体配合!

  作为一支球队,“偶像”、“明星”那样技艺精湛的球员当然越多越好。但有一样,无论在精神层面还是在技战术层面,都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好“明星”与所有球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技战术层面。篮球毕竟是个集体项目,不是个人项目,打球还要靠发挥集体力量,绝不能单纯依靠“偶像”、“明星”一个人的力量!如果拥有一两个“明星”的球队把比赛胜负的“宝”全压在一个“明星”身上,忽视集体力量,那肯定会走入歧途!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现在回想起来,过去中国篮球强调集体主义重视发挥场上五个人的力量而没用“偶像”“明星”这样的词,倒也并不是什么坏事,同样造就了许多家喻户晓技艺精湛可载入中国篮球史册的优秀篮球运动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