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人: 精心打造的战术配合

标签:
体育 |

一个队的战术配合就像一支“鞋”,教练员制订战术配合一定要合自己的“脚”,换句话说,一个队制订的战术配合一定要根据自己球员的身体条件、技术条件等特点“量身打造”,绝不能随随便便把人家的“鞋”拿来就“穿”,否则的话不是把脚磨出“大血泡”来就是把脚“歪”了!
教练员根据自己球员的特点制订战术配合是一项艺术,得有一定的水平,需要细心,需要琢磨,需要反复推敲,不是件简单的事,而且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目的的。教练员首先得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个球员的身体技术特点,每个球员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弱点是什么,哪些特点能利用,哪些弱点应避开,得了解掌握的一清二楚!对“原材料”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才能开始炒这盘“菜”。
在上述基础上,教练员就可以根据球员的特点初步制订战术打法,并在比赛实践中不断检验和进行修正,逐步达到完善的程度,形成自己球队的独特打法与风格。
昨天,姜忠俭之子在本博克上留言,他说:“我刚好在前一段父亲住院期间听他和王忆诚王指导聊起过。这些战术,真的是准确地结合了每个人的特点,精心研究准备出来的。”他所说的就是老北京男篮的战术打法,而且说的很对!
关于老北京男篮的“三角进攻、边线策应”打法本博克不止一次介绍过,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还想几句,重点谈谈老北京男篮是怎么根据球员特点制订这个战术打法的。
老北京男篮的主力阵容一般是中锋王瑞卿、左锋芦诗连、右锋姜忠俭,两个后卫是王忆诚和马家驿。不过根据比赛时场上的具体情况这个阵容也会有所变化,老北京男篮替补队员的力量和主力队员之间的水平并没有什么太明显的差距,打球的人多,但客观地说,由于上场时间不同,在临场经验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这是任何一个队都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主力阵容为例,坦率地说,这五个人的身体条件并不是那么出色, 1.95米左右的中锋王瑞卿,弹跳力、速度并不太好,体重也大,但就是基本功扎实,力量强,脚步动作好,手上功夫极为出色,策应球技术相当好,在场上具有宽阔的视野,观察力和判断力好,在篮下能利用自己的身体条件进行攻击,并且掌握了熟练的前、后转身切入和转身跳投以及跨步勾手投篮等中锋必备的技术。教练员根据他的这些特点让他担任居中策应的角色,形成五个人半场进攻的“轴心”,所以老北京男篮把球打到王瑞卿手里是进攻的开始,而不是进攻的结束!
左锋芦诗连身高也在1.95米左右,弹跳力好,速度快,灵活性好,善于在左角跳投和持球突破,他最大的特点是摆脱假动作极为出色,通俗地说,他在做摆脱假动作和防守队员玩“捉迷藏”时能把对手“涮”的晕头转向!弱点是力量和身体对抗性差一点。教练员根据他的这些特点就把他组织在左侧的“三角进攻”中,让他和中锋王瑞卿配合,芦诗连接球后能利用各种隐蔽性很强的传球方法攻中锋球,他的这一技术也十分出色,难怪至今很多北京女篮队员还说,她们十分佩服芦诗连的技术!王瑞卿接球后,芦诗连就施展他的摆脱假动作绝技,摆脱对手的防守,或溜底线,或从三秒区腰上空切,接王瑞卿的策应球进行进攻!二人打的极为默契!
虽然左侧芦诗连和王瑞卿能形成默契的二人配合,但从战术打法的延续性上来考虑,必须还得有后续打法,技战术打法绝不能“一锤子”买卖!一定要有延续性和连续性!这就涉及到两个后卫王忆诚和马家驿。
身高1米80多的王忆诚,解放前是京城著名的“紫蔷薇”队队员,和时任老北京男篮教练的张光烈同为该队队员。王忆诚是前国家男篮老队员,比赛经验极为丰富。王忆诚的特点是单手定位远投特别准确,几乎撒手就有。他有个习惯动作,每每远投得分后他就一边退守一边拍着他的双手,似乎是在抖落手上的“灰尘”一般,那意思似乎是向观众显示:“远投得分,小菜一碟”!然而,王忆诚的最大特点还不是远投,而是他的跑投!按黄频捷的话来说,王忆诚的跑投可谓堪称一绝!现在几乎无人会做!他跑投时滞空时间长而稳定,命中率很高,曾是当时很多新闻摄影记者捕捉的对象!不过严格地说,王忆诚的身体条件也属一般,虽然速度很快,但弹跳力属一般水平,但就是技术出色!是老北京男篮组织战术配合的核心,在场上能起“二教练”的作用,所以当王忆诚在场上时,场下的张光烈显得安然自得。
马家驿,身高比王忆诚高一点,弱点是力量和对抗性差一点,动作比较僵硬。他的特点是速度快,中投准确,善于持球突破,打起比赛来有股“愣头青”的劲头!
当芦诗连和王瑞卿在左侧没有进攻机会时,王忆诚或马家驿就迅速摆脱对手移动到中锋王瑞卿身前,接王瑞卿的策应球跳投,形成左侧“三角进攻”的后续打法。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其他的进攻机会,从而体现出战术打法的灵活性。
当左侧仨人没有进攻机会时,球就迅速转移到右侧,在右侧形成“边线策应”打法,这又涉及到姜忠俭的特点。
姜忠俭,身高1米90左右,弱点是弹跳力一般,但速度比较快,脚步动作好,他的特点是也掌握了很好的策应球技术,所以他和王瑞卿在半场进攻中形成了左右两个策应点,以这两个策应点为基础,形成了老北京男篮的“多点策应”的独特打法。左边不成,立刻转移到右侧,又形成了一个攻击点,而且两个攻击点可以互相来回转换,战术打法具有很强延续性和连续性,所以老北京男篮比赛时不会出现队员拿着球找人不知所措的现象。姜忠俭的最大特点是在半场右角准确的中投和在罚球线右端做前转身持球突破。所以教练员在组织战术打法时让他担任“边线策应”的角色。当姜忠俭在罚球线右端接球后,王忆诚或马家驿就迅速摆脱对手移动到身前接球跳投或突破,现成右侧的二人配合、即“边线策应”配合,该配合是左侧的“三角进攻”的延续和转换。如果姜忠俭持球两个后卫没有接球进攻的机会,右侧的队员还可以空切接姜忠俭策应球突破或跳投,体现出战术打法的“死打活用”,从中创造出更多的进攻机会。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出,左侧的“三角进攻”充分发挥了王瑞卿、芦诗连和两个后卫的技术特点;右侧的“边线策应”又充分利用了姜忠俭的技术特点和两个后卫的特点,所以老北京男篮的这一套“三角进攻、边线策应”打法把五个人的技术特点都“揉”进去了,一点不落!正像姜忠俭之子所说的:“准确地结合了每个人的特点,精心研究准备出来的。”,说的太准确了!
老北京男篮全队平均身高是1.93米,即便在过去这个平均身高也属一般水平,在弹跳力、速度、灵活性等方面也不能说在“出类拔萃”之列。但是,就是条件这么一般的一支全队,老北京男篮教练遵循“要把身体条件二流的队员打造成具有一流水平的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原则,最终经过“精雕细刻”把老北京男篮训练成一支中国篮坛的劲旅,打造出适合自己“脚”的独特打法与风格,而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则是教练员的水平!
从老北京男篮打造自己独特打法与风格的历史经验来看,一支球队的打法绝不能拣别人现成的,更不能“穿”别人不适合自己“脚”的“鞋”,更不能“削足适履”!要形成自己的独特打法与风格,必须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和脚型,一针一线地做出合“脚”的“鞋”来,那才能轻松自如迅速地走路而不至于把“脚”“磨出血泡”来,更不会“歪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