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不黏球”的范例
看过今天电视转播骑士对小牛比赛的网友可能记忆犹新,在第二节,骑士在一次半场进攻中曾8次快速倒手转移球,打出一个非常漂亮的配合,令小牛找不着北。对这个配合,电视主持人和嘉宾评论员都异口同声地喊漂亮!骑士在这场比赛中球转移的非常快,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上面提到的那个配合,更是精彩绝伦,堪称“手不黏球”的范例!
在骑士打该配合时,球从右侧快速转移到左侧,从内线快速转移到外线,创造出一个跳投机会。在8次转移球过程中,骑士每个球员谁也没有黏球,球在每个队员手上宛如蜻蜓点水一般,快速出手,短短几秒钟,竟然倒手8次,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这个配合打的之所以漂亮,根本原因是骑士每个队员都做的了“手不黏球”,如果有一个人黏球,这个配合也打不成!
结合这个配合,嘉宾评论员说,骑士今天打的很具有观赏性!
笔者认为,篮球比赛的观赏性是和“手不黏球”〔马不停蹄〕有密切关系的。因为篮球比赛是五个人的“游戏”,观众看的也是五个人的表现,而不是一个人的表演。这个配合说明,篮球比赛要表现出很强的观赏性,必须充分发挥五个人的作用;篮球比赛要打出漂亮的配合,五个人必须做的“手不黏球”〔和“马不停蹄”〕。
“手不黏球、马不停蹄”八个字高度概括了篮球比赛技战术配合的原则。无论何种形式的进攻战术,如果做到这八个字,战术配合就会打的流畅漂亮,宛如山间急流倾泻而下,具有强大的势能;而一旦脱离这八个字,战术配合将会变得停滞、呆板,有如一潭死水。
正如本博克以前提到的,“手不黏球、马不停蹄”这八个字是原北京男篮、前国家男篮队员卢诗连提出的。卢诗连1957年从大连入选北京青年男篮,是第一代北京青年男篮队员,启蒙教练程世春先生。此后在北京青年男篮第二任教练鞠汾庚〔前国家男篮队员、中锋〕的指导下,打下了坚实的篮球基本功,身高1.90多的卢诗连,在当时北京队“大个子要当小个子练”的指导思想训练下,完全掌握了小个子队员快速灵活的技术动作,特别是作为左锋的卢诗连,摆脱技术有其独到之处!如今能像他那样真真假假做摆脱动作的,甭说CBA,就是NBA也很难有第二人!〔有人可能不信,但笔者坚信。〕
在北京篮球队当年“三年打基础、五年出成绩”5年的训练培养下,60年代初期卢诗连已成为由张光烈执教的北京男篮的主力队员。“名师出高徒”,卢诗连以他扎实的基本功,熟练的技术、强烈的战术意识和很好的身体素质,终于在60年代中期入选国家队。
文革前夕卢诗连到河南省执教,他根据当年在北京队的培养训练和在国家队征战南北的丰富经验,在培养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过程中提出“手不黏球、马不停蹄”的原则,并以此要求训练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卢诗连所提出的“手不黏球、马不停蹄”这一原则,曾得到当年启蒙教练
程世春先生的高度赞扬,很多老队员也表示欣赏。CCTV5主持人于嘉和嘉宾评论员杨毅在解说中也不只一次加以引用。
骑士今天在半场进攻中的快速转移球,能打出上述漂亮的配合,其实正应了卢诗连所说的“手不黏球”〔马不停蹄〕这句话。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篮球有着丰富的经验,问题是就看你看得见看不见了,就看你眼睛是朝外看还是朝内看了!
看了骑士今天的比赛,特别是快速转移球的配合,脑海里又浮现出中国男篮后卫一个人“运球狂”的场面,一个人运起球来没完没了,一个人黏起球没完,那样能打出漂亮的配合吗?比赛能有很强的观赏性吗?!
篮球比赛可谓“运动战”,因此,“手不黏球、马不停蹄”是场上五个队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意识。而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八〕个字,到今儿个中国男篮也未能彻底做到。这并非什么复杂的技战术,大概也不用不着外国的什么“先进篮球理念”来指导吧,更不需要外国教练来“调教”吧?!因为我们自己本来就有,只要教练强调,只要球员重视,就能做到。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事,中国男篮到今儿个也没真正做到!
要是跟骑士队说篮球比赛得“手不黏球”〔马不停蹄”〕,詹姆斯等一定会大声说:“night!”、“night!”…….。
可怎么在中国就…….,唉,可惜了的八个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