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人:“木乃伊”那“三把斧”!

(2009-09-27 19:21:29)
标签:

体育

           长人:“木乃伊”那“三把斧”!

木乃伊”那“三把斧”!

    62年前京城有一著名的篮球队,球队的名字听起来挺吓人、“木乃伊”!

木乃伊”篮球队是1942年成立的,队员都是当时京城有名的育英中学初三的学生,因为喜欢打篮球球所以凑在一起,取名“木乃伊”。为什么叫“木乃伊”?其实是因为当时队员们学历史时知道了埃及有木乃伊,觉得挺特别,又有点吓人,所以大家一致赞成,决定就叫“木乃伊”篮球队。一向重视体育并有优良传统的育英中学,校方体育部给“木乃伊”不仅提供了场地和篮球、而且还安排了活动时间。现任中国篮协技术顾问的 程世春先生,就是当年“木乃伊”队的队员;前不久去世的北京篮球队教练王元祺也是当年“木乃伊”队的队员。

解放初期,19508月举行国际学联篮球赛,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四个城市参加。北京队的成员中有3人来自“木乃伊”2人来自燕京大学燕队、还有两个来自其他学校,7人组成北京队去天津参加了邀请赛,在天津还进行了募捐救灾义赛,颇得各界好评。

194712月,这个队又参加了十四届奥运会篮球全国分区预选赛,北平篮球队参加天津分区预赛取得第一名,天津第二,北平篮球队五个人都是“木乃伊”队的队员,和天津队同时当选天津区队,准备次年参加的大赛——1948年第七届全运会篮球比赛,从中产生中国篮球队。

木乃伊”队成立后聘请了留美归国的北京大学体育教授管玉珊先生担任了教练,开始进行系统的训练。
    提起管先生,训练那可有特点,他要求队员们打篮球先得从对篮球的认识开始。管先生对队员们说:“篮球是集体游戏。英文为:all for oneone for all。意思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他又概括地对队员们说,篮球战术就是打进打出〔笔者斗胆想再加一句:打左打右!〕。
    先生还讲:“你们打球要有大将风度。”他举例说:京剧武生的“亮相”代表着一种精气神。意思是说打篮球得技术精、作风好、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输球允许、不能输人。输球是技术不如人家,回去好好练再打;要记住,胜负是暂时的。绝不能输人,这是比赛的体育道德作风,不能输!他让队员们牢记这一点。
    先生训练有他的特点:
    一、因人施教。根据每人的特点、技术专长、以二人或三人小配合为基础,组合起来,合理运用,这样组成的集体战术打法才是切实可行的。
    二、苦练活用。打基础,最基本的要一丝不苟的苦练;苦练,出真功夫,活用,运用技术时要灵活,不可硬套。
    木乃伊”篮球队经过一段训练后有很大提高,进步很快,逐渐在京城大有名气。

这里着重要提的是,“木乃伊”篮球队的全场进攻有“三板斧”:
    第一板斧:全场快攻。后卫长传,快速推进,两边锋快下,        接球上篮得分。
    第二板斧:若无快攻机会;中场快速推进,后卫传中,后续队员快速中间跟进,接球后运球突破或急停跳投,造成以多打少。
    第三板斧:若上述都没机会;后卫或中锋运球向篮下压缩〔即“打进”〕,然后由内向后传球〔即“打出”〕,后卫远投得分(这种战术看似很像蝎子,也叫“蝎子打法”)。

62年前“木乃伊”这“三把斧”很好地诠释了中国篮球的快速打法。62年前“木乃伊”运用这“三把斧”进行比赛的情景已成为历史,不可能重现,但人们可以想象,当年“木乃伊”运用这“三把斧”在场上是怎么打的,速度会有多快。如果还想象不出来,可以想想中国女篮在亚锦赛决赛时的那场球,颇有当年“木乃伊”“三把斧”的“味道”!它的打法要比那些“大象打法”合理多了!它的观赏性要比那些一个人慢吞吞运球到前场然后缓慢进行半场进攻的“大象打法”好看多了!

还可以把这“三把斧”和NBA及西班牙的打法结合起来进行想象,第一、二把斧就甭说了,NBA和西班牙半场进攻时把球打到内线然后向外分球,外围队员远投得分,这不就是62年前“木乃伊”的第三把斧吗!?

时光如梭,社会变迁,篮球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篮球战术的基本规律没有改变。可以说,62年后的今天篮球,战术基本规律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包含当年“木乃伊”队“三把斧”的元素,它在今天仍然有用武之地。“木乃伊”队的“三把斧”在今天的篮球中仍然能看到它的“身影”!今天的篮球,如果哪个队能把这“三把斧”运用的自如纯熟,仍然会像当年的“木乃伊”队那样具有很高的水平。

62年前管玉珊先生执教的“木乃伊”队创立的“三把斧”说明,中国篮球拥有丰富的经验,我们不能忘记这些经验,这些经验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