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鳞雀舌黄杨的谬论

(2018-08-03 23:36:52)
标签:

龙鳞黄杨

龙鳞雀舌黄杨

米叶黄杨

黄杨的种类

怎么鉴别黄杨

分类: 盆景绿化

本来原计划这些日子慢慢的把自己沉默寡言了2年的相关的沉香、檀香这些更深入贴切的体会分享出来的,中午从福建南宝寺回来有点困整备休息的,巧合一个从网上找到我的盆友在群里说明一些东西时,再次的映入眼帘:龙鳞雀舌黄杨。因为这个缘起就和群主交流起来啦:


http://s1/mw690/001nOGm8zy7n33JosNy60&690


打开话匣子啦。


http://s10/mw690/001nOGm8zy7n33LsquJc9&690



因缘来了,就话题开了,不然我就是宁愿沉默。

http://s15/mw690/001nOGm8zy7n33NF2Z87e&690



由于这个原因,还是临时的改变计划,趁热打铁就说道说道这个名称种类问题吧。

这三年时间,黄杨这个名字由于受出自广东梅州黄杨王(雀舌)的影响,加上全国各地信息交叉覆盖,让许多有黄杨生长的人都认为是黄杨都价值不菲,都用出自梅州的雀舌黄杨巨星的价格来衡量本地域的黄杨。在利益面前,由此产生了许多荒谬的人。

这些此前压根和黄杨,和盆景、盆栽丝毫没有过一丝关联的挖桩人,一下子摇身一变,好像砖家一样,各种莫名其妙的名词术语一套一套的。不过在利益面前,这些挖桩人真的是让人不喜欢,为了让自己乱挖回来的黄杨有个好价格,卖个全国第一高的价格,他们起了很多莫名其妙的名字。

就连有些资深的盆友都被一夜之间冒出来的那么多砖家弄的晕头转向,因为平时只顾技术上的提升,没有在学科上一起同步,好多不一样的种类或不同特征的黄杨出来之后,好部分人都符合起那些乱七八糟的名词概念来了。

因为资深玩家的符合,好像无形之中就默认和肯定了这些荒谬的名称,所以,新手们大量的资金和信息共享就形成了被默认的以讹传讹。


http://s11/mw690/001nOGm8zy7n35qqcOuda&690

不但是所谓的龙鳞雀舌这个名称,还有起名字米粒黄杨的。


http://s3/mw690/001nOGm8zy7n35mgGZk02&690

我不知道后面还有多少种新的荒唐的名字出来,唯希望有缘看到的玩友自己慎重吧。虽然文字不算什么,但是,我们的默认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只会让整个市场一遍混乱,价格混乱、科普混乱。

也希望挖桩人多学习,别眼里只是利益。同一种类的黄杨,在不一样的海拔、土壤、湿度。光照,它的叶子和皮都会随着变化而变化。


http://s11/mw690/001nOGm8zy7n35HxpCqfa&690



上图这条是前年我买过来的高山上的珍珠黄杨。我们这边广东的珍珠黄杨一般皮都是像祥云纹一般块状多卷曲,当时也是因为这个像龙鳞一样比较特别,就入手了,很遗憾的是,最后它还是因为挖桩人不专业,受伤太多,最后。。。。。


http://s9/mw690/001nOGm8zy7n35NbUcU58&690



死了一年后,皮质依然还是一样。

黄杨的科属名称,是需要花费很多资金和人工摸索总结的,记得7月31号那天微信朋友圈就和朋友们分享了一棵我们本土的黄杨经过一年多的尽力抢救,还是没有能保住它:


http://s3/mw690/001nOGm8zy7n35QE5X402&690



有时候,很多诀窍也不是我一上手就立刻总结发现摸索出来的,有些都是就这样一直种着,然后某一天的时候它出现了不一样的变化,再仔细的对比和继续做实验得出来,无论是在鉴别还是在保养、培养、这些经验的后面,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巨大的人力、财力,有时候,有些是在和别人交流其他东西的时候,瞬间灵机一现,解开了黄杨的一些谜团。

想想自己很幸运在读初中时候对生物、物理、化学的爱好奠定了基础,加上佛家的禅修。


http://s15/mw690/001nOGm8zy7n35VS9qefe&690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前年我分享上来的这一群雀舌黄杨。


http://s13/mw690/001nOGm8zy7n35ZSvx23c&690



当时是第一次听到挖桩人把这个雀舌黄杨叫:龙鳞黄杨。当时挖桩人第一次见这样的黄杨,很幸运他还是比较谨慎,没有立刻挖起来,匆忙起个名字之后找到小编来一起鉴别。


http://s13/mw690/001nOGm8zy7n361psK05c&690



大家看的到整个叶子都是黄色的,非常的缺水,而且又是在石头周围,土壤少且瘦。


http://s14/mw690/001nOGm8zy7n362VKLX2d&690



在这样的环境下,雀舌黄杨为了存活下去,第一件事就是必须存水,这个时候,它很有特点的苦瓜皮一样的海绵体一样的皮质就会大量投入工作存水,皮质的那个皱会非常的突出,这样才能存更多的水。而且再一个散热挡热的作用,减少水分蒸发。

前面也说了好多了,叶子和皮质随着变化而变化的文章,在这里就不想在啰嗦了,自己去翻阅一下吧。下面再举例给大家看看:


http://s11/mw690/001nOGm8zy7n366lUAW0a&690



这条是福建知行书院的创始人何老师家的黄杨。根底部呈现凸起的块状。上部分却又是直线交叉的皱褶状态。


http://s5/mw690/001nOGm8zy7n368YXCQ74&690



桩头很老。


http://s13/mw690/001nOGm8zy7n36b1it67c&690



叶片比较大长一些


http://s14/mw690/001nOGm8zy7n36gcmpn9d&690

 

像一般这样的,都是在比较近水的低海拔的黄杨,水分充足,不需要大量存水,海拔低,光照没有那么强烈,叶片就可以大一些,这样的树的个头也长得快一些。品种嘛,个人觉得它还是山黄杨的多一些,只是种子随着水流往下,树木发生了变化,在它的上游应该有小叶子大皱褶的黄杨。

话不多说了,就先唠叨到这吧,要更加细致交流的朋友就加我:


微信:240183376,福因。

电话:13902399774

但愿,新手们不再被以讹传讹,老资格不被迷惑。晚安了。


http://s5/mw690/001nOGm8zy7n36kINpO64&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