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奎林题记:这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诗人王远舟教授发表在《星星诗刊》的一首诗,也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在四川南充那个小城度过了三年幸福而拮据时光的我,很感谢我的导师在我精神最困顿的时刻对我的教诲和安慰。在我的心里,总留有一份位置储存那些美好的记忆和温暖的地方。在那里,我也找到了我冥冥中注定的爱人。这都是我幸福的开始。)
读完此诗,我有一种沉重的感觉:这是作者的梦呓与真诚,无法企及的伤感触动敏细的情感神经所产生的喑喑哑哑;这是作者的告白与忏悔,离合的苦痛切入强烈的生命向度而引发的嘲嘲切切。如画如梦,似真似幻,有王摩诘“诗中有画”之韵味,一种彻骨的心灵震撼倏地从脚跟涌向头顶。在浩淼的灵光中我仿佛看见了一精瘦之长者在树阴下与人攀谈,打听一个女人。诗中之“我”竟然也有了我的影子。我感到非常突兀,这首诗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魔力控制我,使我产生一种同源性情感体认。因为在历史长河之中,作为世俗存在的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在寻找“一个人”,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心里的人阴错阳差/心外的人偏来找你。”这就是现代性困境下我们作为“人”所面临的困境与悖谬。
丹纳曾说道:“每个形势产生一种精神状态,接着产生一批与精神状态相适应的艺术品,因为这个缘故,每个新形势都需要产生一种新的精神状态,一批新产品。”①我想这首诗也应该有较为浪漫的写作背景。果不其然,当我们向王远舟先生打听这个“女人”时,他回答说确有其人,是在西藏认识的,诗人的话语最能证明作品的情感渗入程度。作者把自己切身的个人体验通过语言的渗透进行诗意的表达,从而传递出寻找的执着和努力。卢梭曾在《忏悔录》中说:“世界上有些印象不是时间也不是境遇所能涂抹得了的,纵然我不能活上几个世纪,我年轻时美好的光阴不会为我重返,但也决不回从我的记忆中消失。”诗歌做为诗人生命的内在结晶,是人类在存在之光照耀下自我肯定的一种独特方式,王远舟先生的美好印象为他的诗作奠定了完美的基调。
纵观此诗,作者以平实朴素的语言,写进了那种缠绵幽深的真挚之情,毫无做作之感,勾引起人的内心共鸣。诗人不仅表达出了个体情感体验,而且把人类情感的一种共性感觉挖掘出来。让人读之后,觉得这种感觉不仅仅诗人的,也是自己的,而打听的这个人好像是自己多年来一直在苦苦寻找的那个愿望。看似简单的诗歌结构却拥动着激情的浪潮,浸透着浓浓诗情的意象向我们昭示:寻找其实是一个永恒的过程,一种不断延续的存在方式,伴随的是苦痛或者希望的诞生。这种诞生是对失之交臂的一种精神寻找的渴望,但也是一种失去的无望的心理救赎,因为物理时间注定要断裂心理时间的情感向度,尽管“曾经爱过我”,但现在呢?所以,寻找的过程和结果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王远舟先生曾说:“诗人作为个体生命存在,如果他创作的作品并不是来自个体生命的感受,而是来自他人的认识,与诗人的精神没有深切的瓜葛(关系),那么,他的作品又有什么价值意义?”②诗中的那个“女人”便是来自“我”的难以忘却的情人。事隔多年,强烈的生命情绪使“我”还想去寻找那个人,于是“我从遥远的地方来/向你打听一个人”,这是很有意味的,叙述者经过长途跋涉之后进入到一种全新而陌生的环境中,通过一种喃喃自语的对话倾诉体方式,四处打听,这种叙述方式不但亲切富有意味,更能凸显诗人寻找过程中心情的迫切与焦灼。与叙述者相对应的“你”是个可模糊的不确切的能指,可以指一个具体对象,也可以指虚幻的对象,也可能是一种梦想或者梦境的探询,甚至还可以是一种喃喃自语的表达,所以“打听”这一动作就具有了重复性,重复不仅是一种痛苦,同时也是一种幸福,或者说,痛并快乐着。因为“那个人曾经爱过我/那是一个非常好的女人/想起她如同想起我的母亲/如同想起我的姐姐和妹妹。”作者在诗中运用了三个句子来描述“非常好”的女人,通过母亲、姐姐、妹妹与女人相对比的情感叙述比喻修辞反复强调这个女人“好”,一方面使人产生某种合理的认同,升华诗作主旨;另一方面引发读者的好奇之感——希望能够看到这个女人具体怎么个好法。但这里也呈现出一种可疑,既然这么好,为什么会分手,为什么主体双方多年没有消息,“那个人曾经爱过我”,“我”是否爱过那个人,这里出现了什么变故,这种变故是无奈的还是某一方的过失造成的。但作者犹抱琵琶半遮面,并没有将怎么好以及之前两人的状态暗示读者,但从语言的字面意义我们似乎能够看出,爱情中的男性主体辜负了女性的期待或者违背了诺言,当然也可能是有苦说不出的无奈和苦衷。所以,诗人只有进一步进行联想比较,“想起她如同想起我的母亲/如同想起我的姐姐和妹妹”,诗人运用类比修辞把“情人”与“母亲、姐姐、妹妹”相提并论,可见,这“女人”既有母亲般性格中的慈爱、呵护,又有姐姐般性格中的照顾、贴心,更有妹妹般性格中的单纯和可爱,所以“她是一个非常好的女人/一个谁了解了都会爱她的好女人”。通过一些列的语言独白,使情节产生空疏,让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受到阻断,给人留下广阔的创造、想象的审美空间,因而增加了诗歌的弹性和张力。
英国美学家卡莱尔曾说:“你若要为永恒而播种,那么就在人的深刻而无限的官能中,在他的幻想与心灵深处播种,你若为一朝一夕而播种,那么就在他表面而肤浅的官能中,在他的自爱与计数式的理解中播下会在那里生长的种子。”③很显然,诗中“我”已在心灵深处播下了永恒的种子,“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无论我的功课多么好/始终无法毕业。”好学生为什么“无法毕业”,诗人故意设下“圈套”,让读者“谁解其中味”。“好学生”与“好学校”是种喻指,表明二者在内质上已达成生命的同构。换句话说,“她”已镌刻在“我”的刻骨铭心处,成为“我”精神支柱中的一部分,故事隔多年的努力后依然无法忘记她,只好再次“打听”她。“‘打听’从而成为一种永恒的渴盼与寻找——圆满与完美只存在于过程中的瞬间,而现实总是‘差似’,总是不能毕业的优秀。”④
钱钟书在《围城》里感慨“城外的人想进去,而城里的人想出去。”社会的异化、人性的欲望渴求使得人与人之间难以看清其本来面目,爱情有时亦是如此。“一个人的心里只装得下一个人/心里的人阴错阳差/心外的人偏来找你。”是的,爱情是真诚的,但也是自私的,每一对爱人都只能想着对方,而不能留有其他异性的余地。然而,往往事与愿违,世事难料,由于社会语境或者家庭环境的狭窄,爱情有时候不得不让位、妥协于世俗情境,因而容易产生错位,相爱的人得不到对方,不相爱的人却偏偏不得不在一起,作者以一种箴言诗的告白洞穿了生命中无奈与沉痛。这一感叹性语句似乎与整体不是很协调,然而并不显得多余,反而有恰倒好处的痛快。作者以此作为强调的对照,反衬“我”的爱之真情与怀念之苦。于是,“伴月圆月缺数日升日落/但你放不下那个人/放不下就老想她/老想她/嘴上却不能说”。所以,“婚姻”其实就是一种霸权话语,当您一旦和一个人在一起之后,你不能在自己的情感内心留有其他的人,否则就是不忠,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强势逻辑已经成为一种生命意志和社会秩序。因此,时间的流逝也许能够改变心灵空间的记忆,但更多的是恰恰让你回忆起那段刻骨铭心之爱的时间魅力,你想挽留物理时间的永驻,让心理情感时间也保留在自己温暖的心灵之中,然而终究无法挽留。俗话说:“爱过方知情重,醉过方知酒浓”,时间的消逝反而激起你对往事的记忆,感情由此蓬勃而出,因为“你放不下那个人”,但是“不能说”,因为叙述主人公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所以才从遥远的地方来打听,平淡之处道出了作者“我”长年期待及寻找的原因,真实地表达了那种难于忘却的痛苦的强烈情绪和生命体验。“所以我相信,/一个好女人,/就象一个好学校,/无论我的功课多么好,/始终无法毕业”。
“说是为了补课也好/说是为了怀旧也好。”可以说是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各自总结。“好学生”不能毕业,只好“补课”;“老想她/嘴上却不能说”拥动着“我”怀旧的心理流变过程。同时这两句隐晦地暗示“我”对过去的遗憾。所以,“我来向你打听一个人/那个人曾经爱过我/那是一个非常好的女人/我不知道她在什么地方。”最后这一节与第一节形成照应,诗歌开头表达一种动作的开始,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语言表白之后,作者却无法知道打听的对象身处何方,因而诗歌的氛围显得非常感伤,呈现出自怨自刈的惆怅情绪。这里,作者再一次运用反复的手法,强调“打听”的执着,这一行动贯穿了诗作的始终。尤其最后两句“那是一个非常好的女人/我不知道她在什么地方。”更是令人潸然泪下,那种无奈的惆怅,那种刻骨铭心的柔情,那种淡淡的愁思,那种揪心的伤感,都言于溢表。至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采用了圆形的封闭结构,即:
爱情之因
寻找之果
分别之果
难忘之因
这个圆形结构体现了“我”的“寻找”所具有的人生自我救黩的意义。“我”也许今天能打听到那个“女人”,也许明天,也许一辈子。汪曾祺曾说:“小说是回忆”,其实我也想说:“诗歌是回忆”,因为回忆是纯洁的,它过滤掉了世俗的、功利性的杂质,当往事已经入眼,当现实确实无奈,独自一个人慢慢咀嚼内心深处最隐秘的回忆,这种情感是异常幸福的,但当叙述主体慢慢回忆的时候,其实也暗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意或者不幸福,这种不幸福是有各种原因的,比如苦闷、挫折、痛苦等,只有现实中的不如意才会有内心的寻找。但回忆也只能是回忆,因为现实依然在你面前,所以,当回忆完成之时,放松的情感也就不得不又重新面对这个紧张的生存的物质世界,灵魂的休憩也只能是无意识的想象,爱情的独白也只能是一种幻象,如同彩虹,稍纵即逝。
总之,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生涩的话语,没有太多“现代化”的特征,它仅仅是一次与朋友的亲密接触,一段人生故事的呈现,一种情感张力的叙述。诗人调动日常性语言,揉进了一种忏悔式的深情于其中,并采用对话体的独白方式诉说了一个柔婉晶莹哀怨的爱情故事,显得格调异常低沉。全诗折射出诗人坦率、真诚的人格、善良的心灵、忏悔的勇气、执拗的寻找与苍凉的抗争,这不仅是本诗更是诗人的生命基调。这种基调让我想起了唐吉珂德,诗中的“我”不就是唐吉珂德吗?
注释:
①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②王远舟《四川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5期
③蒋孔阳《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英法美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④赵寻《中外诗歌研究》1994年第l期
附录:
向你打听一个人
王远舟
我从遥远的地方来
向你打听一个人
那个人曾经爱过我
那是一个非常好的女人
想起她如同想起我的母亲
如同想起我的姐姐和妹妹
我不知道她在什么地方
她并不非常漂亮
但她是一个非常好的女人
一个谁了解了都会爱她的好女人
所以我相信
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
无论我的功课多么好
始终无法毕业
一个人的心里只装得下一个人
心里的人阴错阳差
心外的人偏来找你。
伴月圆月缺数日升日落
但你放不下那个人
放不下就老想她
老想她 嘴上却不能说
说是为了补课也好
说是为了怀旧也好
我来向你打听一个人
那个人曾经爱过我
那是一个非常好的女人
我不知道她在什么地方。
——本诗选自王远舟诗集《极地之舞》,曾发表于《星星诗刊》1991年第12期
诗人王远舟介绍:四川岳池人,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诗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西藏十八年,写诗教书,九十年代初调回内地,并跟随谢冕教授在北大做访问学者,曾任西华师大中文系副主任、文学院副院长等职。主要从事文学创作与理论(诗歌)研究,系中国写作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南充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担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和研究生课程现当代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史纲等;出版诗集《极地之舞》、《西天最后一块净土》;专著《现代诗歌创作与欣赏》、《诗人徐志摩研究》;主编教材《写作基础教程》。名载《中国中青年诗人传略》、《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诗天星云录》等。
龚奎林: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邮编:475001)。E-mail:
gongkl200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