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杂谈 |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招来古今多少人为之痴迷为之狂。
按照传统阅读习惯,主要人物的命运走向没有结局;整个故事脉络走向、发展情节没有完成;书里书外有许多书评,书评者不仅仅是脂砚斋,脂砚斋也不仅评了一次,脂砚斋外还有其他人的书评;作者没有删改完,书未成,作者就死了;表面写的是闺阁之情,实则将真事隐去,借假语存焉,其中的真事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
《红楼梦》高超的艺术构思和作者卓越的文学素养,使《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达到了古今中外文学艺术的顶峰,人们对它的框架结构,情节进展及真假续篇,进行了无穷无尽的探讨,各抒己见,各不相让。争义较大的是《红楼梦》该不该有续篇,续篇的作者是谁,续篇与前八十回有多大的出入与偏差。
《红楼梦》的版本,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有脂砚斋点评的八十回的脂评抄本系统;一个是经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的一百二十回印本系统。其中,脂评系统的版本,也有很多,有戚序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现存十几个版本,依据都是曹雪芹生前传抄出来的,根据发现的年代和收藏者的名字而命名,在不同程度上保存了原著的本来面貌,是研究《红楼梦》的重要依据。还有一个版本是程高系统的版本,一共120回。基本上只有两种:程甲本和程乙本,前八十回都以脂评系统的本子为主,后四十回经过高鹗、程伟远补缀、整理、改动。脂评本和程高本是现今被广泛接受的两个版本。
脂评的版本不算是一部完整的《红楼梦》。作者虽有盖世奇才,也要遵循国人千百年的阅读习惯,作为一本书尤其是叙事性的小说要有一个完整的情节,有始有终,有开头的悬念与伏笔,有中间的发展与构架,结尾的交代和转承。虽然脂评的《石头记》伏线千里,预示了人物命运走向,家族兴衰起伏,但到八十回,并没有完全交代完毕。
书中众多人物如何漂泊离散,如何孤苦伶仃,钟鼎世家如何落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具体情节没有展现在读者眼前,而后四十回则给出了具体的交代,所以,将120回《红楼梦》看做是一个完整的一个故事或者小说是合情合理的。
一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伏笔、埋线,在后四十回得到进一步证实,后四十回,基本上完成了整部书的构思框架与情节发展。
后四十回,主要人物命运发展与结局得到了了结。绛珠仙子转世的林黛玉因为爱情婚姻的不幸,凄惨死去,完成了以泪报恩的使命。“山中高士”薛宝钗嫁给宝玉,宝玉最后抛妻弃子,悬崖撒手,离家出走。王熙凤杀伐决断,操了半世的心,最后凄惨而死。元春在虎兔岁月相交之际死于痰疾。迎春被中山狼孙绍祖虐待而死。探春远嫁,独自飘零。惜春带发修行,独卧青灯古佛旁。湘云寒塘鹤影,婚后丈夫患上痨病,最后只剩孤寂一人。妙玉欲洁何曾洁,落入歹人之手,被胁迫与凌辱。李纨在苦守的岁月迎来一丝曙光,儿子贾兰一试而中,头戴簪缨,爵位高登,迎来贾家小中兴。
作者费尽苦心设计的伏笔,埋下的线索,及书中预示人物命运的诗谶、戏谶、灯谜等等一一得到证实与展现。
贾、史、薛、王四大家族也一一走向衰落。
贾家的靠山元春死于痰疾,死的时候,“痰塞口涎,不能言语”“只有悲戚之状,却少眼泪”。
四大家族中,官做得最高的是王子腾之死,是在正月里进京赴任内阁大学士的路上,“赶路劳乏,偶然感冒风寒。到了十里屯地方,延医调治;无奈这个地方没有名医,误用了药,一剂就死了”。
元春之死和王子腾之死,都死得蹊跷,并且都死在《红楼梦》第九十五回,元春死在甲寅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立春这天。王子腾死在次年的正月十七,与元妃之死不到一个月。
四大家族的薛家从薛公死之时,家道就衰落了,无奈之下,投靠贾家,并且一直依附于贾家及王家。
对于史家,从史湘云与宝钗和袭人等的对话中可知,许多针线活儿需要女眷自己动手,且常常要做到很晚。从一旦史湘云帮助袭人做些宝玉的针线,婶婶就会不满来看,史家的生计也是十分艰难了,只是史家搭的架子没有贾家那么大,没有一个衔玉而生的公子那么招人耳目。
如此看来,四大家族中,薛家与史家早已衰落,只有贾家和王家还在硬撑着,正如凤姐说的:不过是赖着祖父的虚名,做个穷官罢了,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而两棵大树一倒,真是树倒猢狲散,四大家族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二
脂砚斋评论作者惯用春秋笔法。所谓的春秋笔法,就是不露痕迹的下笔,不写而写,作者很少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喜好,却微言大义,于曲笔中见真假与爱憎,让读者自己感受笔端的酸甜苦辣。
在情节的构思上,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遥相呼应。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起到了一个全书总纲的作用。在八十二回,女主人公林黛玉也做了一个梦。这个梦如同第五回的梦游太虚幻境,一是时间长,二是信息量大,三是情节多,如同第五回一样,是后四十回的一个总纲领,也是对前八十回的照应与再强调,更是对整部书结局的伏笔。
书中写道:不知不觉,只见小丫头走来说道:“外面雨村贾老爷请姑娘。”黛玉道:“我虽跟他读过书,却不比男学生,要见我作什么?况且他和舅舅往来,从未提起,我也不便见的。”因叫小丫头:“回复`身上有病不能出来',与我请安道谢就是了。”小丫头道:“只怕要与姑娘道喜,南京还有人来接。”
说着,又见凤姐同邢夫人,王夫人,宝钗等都来笑道:“我们一来道喜,二来送行。”黛玉慌道:“你们说什么话?”凤姐道:“你还装什么呆。你难道不知道林姑爷升了湖北的粮道,娶了一位继母,十分合心合意。如今想着你撂在这里,不成事体,因托了贾雨村作媒,将你许了你继母的什么亲戚,还说是续弦,所以着人到这里来接你回去。大约一到家中就要过去的,都是你继母作主。怕的是道儿上没有照应,还叫你琏二哥哥送去。”
说得黛玉一身冷汗。黛玉又恍惚父亲果在那里做官的样子,心上急着硬说道:“没有的事,都是凤姐姐混闹。”只见邢夫人向王夫人使个眼色儿,“她还不信呢,咱们走罢。”黛玉含着泪道:“二位舅母坐坐去。”众人不言语,都冷笑而去。
黛玉此时心中干急,又说不出来,哽哽咽咽。恍惚又是和贾母在一处的似的,心中想道:“此事惟求老太太,或还可救。”于是两腿跪下去,抱着贾母的腰说道:“老太太救我!我南边是死也不去的!况且有了继母,又不是我的亲娘。我是情愿跟着老太太一块儿的。”
但见老太太呆着脸儿笑道:“这个不干我事。”黛玉哭道:“老太太,这是什么事呢。”老太太道:“续弦也好,倒多一副妆奁。”
黛玉哭道:“我若在老太太跟前,决不使这里分外的闲钱,只求老太太救我。”贾母道:“不中用了。做了女人,终是要出嫁的,你孩子家,不知道,在此地终非了局。”黛玉道:“我在这里情愿自己做个奴婢过活,自做自吃,也是愿意。只求老太太作主。”
老太太总不言语。黛玉抱着贾母的腰哭道:“老太太,你向来最是慈悲的,又最疼我的,到了紧急的时候怎么全不管!不要说我是你的外孙女儿,是隔了一层了,我的娘是你的亲生女儿,看我娘分上,也该护庇些。”说着,撞在怀里痛哭,听见贾母道:“鸳鸯,你来送姑娘出去歇歇。我倒被他闹乏了。”
黛玉情知不是路了,求去无用,不如寻个自尽,站起来往外就走。深痛自己没有亲娘,便是外祖母与舅母姊妹们,平时何等待的好,可见都是假的。又一想:“今日怎么独不见宝玉?或见一面,看他还有法儿?”便见宝玉站在面前,笑嘻嘻地说:“妹妹大喜呀。”黛玉听了这一句话,越发急了,也顾不得什么了,把宝玉紧紧拉住说:“好,宝玉,我今日才知道你是个无情无义的人了。”宝玉道:“我怎么无情无义?你既有了人家儿,咱们各自干各自的了。”
黛玉越听越气,越没了主意,只得拉着宝玉哭道:“好哥哥,你叫我跟了谁去?”宝玉道:“你要不去,就在这里住着。你原是许了我的,所以你才到我们这里来。我待你是怎么样的,你也想想。”黛玉恍惚又象果曾许过宝玉的,心内忽又转悲作喜,问宝玉道:“我是死活打定主意的了。你到底叫我去不去?”
宝玉道:“我说叫你住下。你不信我的话,你就瞧瞧我的心。”说着,就拿着一把小刀子往胸口上一划,只见鲜血直流。黛玉吓得魂飞魄散,忙用手握着宝玉的心窝,哭道:“你怎么做出这个事来,你先来杀了我罢!”宝玉道:“不怕,我拿我的心给你瞧。”还把手在划开的地方儿乱抓。
黛玉又颤又哭,又怕人撞破,抱住宝玉痛哭。宝玉道:“不好了,我的心没有了,活不得了。”说着,眼睛往上一翻,咕咚就倒了。黛玉拼命放声大哭。
只听见紫鹃叫道:“姑娘,姑娘,怎么魇住了?快醒醒儿脱了衣服睡罢。”黛玉一翻身,却原来是一场恶梦。
林黛玉是贾雨村的学生,由贾雨村来给林黛玉提亲,照应了开篇第一回所表述的“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脂砚斋评语是“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偏有些脂气。”黛玉与宝玉情投意合,嫁给宝玉是黛玉心心念念的事,所以求善嫁,嫁个好人。宝钗的待时飞,并不是宝钗嫁给了贾雨村,而是宝钗沉迷仕途经济之道,心心念念“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希望借助贾家的势力,宝玉的高中,重整家业。
黛玉的这一帘幽梦,也见识了贾母、王夫人、凤姐等一干人薄情寡义的嘴脸,也正是全书所要表现的主旨。《红楼梦》是一部表现世情,风情,爱情之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求亲告友,只是这一主题的开端。连贾母都认为贾府的人都是“一颗富贵心,两只体面眼”,在关系到宝玉幸福,家族兴旺的前提下,体弱多病,无依无靠,身无分文的林黛玉不是贾家未来接班人贾宝玉的最佳配偶。所以,在关键的时刻,贾母一干人变了脸,狠下了心,一改前八十回对林黛玉的怜惜疼爱,也是此书应有之义,也照应了林黛玉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凄惨境地。
宝玉的心没了,暗示着宝玉的心随着黛玉的离去而变得冰冷和坚硬。虽然娶了薛宝钗,也想着像藕官和菂官的故事: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在二十回,据脂砚斋评:妙极!凡宝玉、宝钗正闲相遇时,非黛玉来,即湘云来,是恐洩漏文章之一精一华也。若不如此,则宝玉久坐忘情,必被宝卿见弃,杜绝后文成其夫妇时无可谈旧之情,有何趣味哉?
娶了宝钗的宝玉内心虽然想着黛玉,“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与宝钗也是尽到了夫妻之理与之道,也有“绣幙灯前,绿窗月下”举案齐眉的时候,可到底是“意难平”,既有负黛玉深情,又难对宝钗的深明大义,真心无处安放。
随着宝玉的成长,成家立业问题摆在眼前。按照中国传统的“齐家立业平天下”的祖训,需要为宝玉婚配一个性格模样好,有木有钱无所谓的女子。按照贾母的话说,穷不怕,大不了多给她几两银子,只是性格模样要难得好的。在宝玉的周围,一个是觊觎已久的薛家之女,一个是青梅竹马无父无母的林家姑娘。当然,还有其他的张家的姑娘,李家的姑娘,可无论谁的姑娘,林家的姑娘就是不在宝玉婚配之内,从此一步步把黛玉逼上绝路。
而越是逼迫,反抗便越是强烈。梦中,黛玉宁可做个粗使的丫头,自作自吃,也要留在贾府,与宝玉相守。所以,黛玉求舅母,求贾母,求宝玉,当认清了这些人的真实面目后,黛玉对自己的归路走的义无反顾,毫无留恋,让紫鹃传话:“妹妹,我这里并没有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
如果说《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世态人情描写是为了塑造人物,如凤姐的出场,刘姥姥的求亲告友,而后四十回的存在,则是进一步深化这个主题。有人说,后四十回,是狗尾续貂,但很多人认为续的好。但如果从《红楼梦》的艺术创作水平来说,后四十回在某些方面确实有失前八十回的水准。
主要人物没有成长。比如贾宝玉,依然是个孩子的模样,无论是想法还是做法都是一团孩子气,迎春遭受孙绍祖的虐待,宝玉就对王夫人道:“我昨儿夜里倒想了一个主意:咱们索性回明了老太太,把二姐姐接回来,还叫他紫菱洲住着,仍旧我们姐妹弟兄们一块儿吃,一块儿顽,省得受孙家那混帐行子的气。等他来接,咱们硬不叫他去。由他接一百回,咱们留一百回,只说是老太太的主意。这个岂不好呢!”后来王夫人把宝玉的话学给贾政听,一向刻板的贾政也“忍不住的笑”。
书中九十一回,薛姨妈过来谈论宝玉与宝钗的婚事,宝玉来跟给薛姨妈请安,看到薛姨妈不如往常亲热,问到宝钗,薛姨妈说病了,便心生疑心,来到潇湘馆,对黛玉道:因为没去看宝钗,姨妈生气了不成,“老太太不叫我去,太太也不叫我去,老爷又不叫我去,我如何敢去。若是象从前这扇小门走得通的时候,要我一天瞧他十趟也不难。如今把门堵了,要打前头过去,自然不便了。”并说道:“这样难道宝姐姐便不和我好了不成?”
失去宝玉后,更是颠三倒四,结婚的时候,指着宝钗问袭人:坐在那里的一位美人是谁?在与宝钗的婚后生活中,仍然是如同对待林妹妹一样对待宝钗。书中一百零一回,宝玉要往舅舅家去,打发小厮转话给宝钗:若是去呢,快些来吧,若是不去,别在风地里站着。
情节显得拖沓。《红楼梦》主要线索之一,是宝黛钗的爱情故事。围绕宝玉结婚这场大戏,作为《红楼梦》唯一一场婚礼,作者一反对秦可卿丧礼和贾元春省亲那种对重大事件的设计与构思,变得有些婆婆妈妈,反反复复。先是宝玉失玉生病,贾母与薛姨妈提亲,来给宝玉冲喜,后薛蟠入狱,拖延了婚事,等到宝玉更加昏聩时,只好去通知狱中的薛蟠,薛蟠回了话,又赶上贾政升迁去外省做官,贾政临行前才办了喜事,也只是礼仪上的婚礼,等到元妃娘娘孝期过了,才圆了房。而圆房时,宝玉和宝钗并没有真正行夫妻之道,直到后来,宝钗行移花接木之计,才将宝玉爱黛玉之心移到自己身上。
最有争议的是贾府并没有如开始写的那样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贾府被抄家后,皇上将世袭的官职给了贾政,释放了贾赦,贾珍,贾琏等人,贾家兰桂齐芳,出现小中兴。其实这也符合第五回李纨的判词和《红楼梦》曲《晚韶华》: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
作者虽然开篇便说自己: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劝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天下之人。作者虽然无才补天,但对过去的生活仍有留恋,表现在小说中,就是做些挽留,挽留过去的一些事,一些人。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已经开始沦陷的贾府虽然继续世袭,但用贾珍的话说,也是“世袭的穷官”,“外头体面心里苦”并不能挣扎几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迟早的事。
文笔不如前八十回精炼美妙,缺少文学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通篇读下来就是一部叙事故事,并且有些地方显得拖沓。
尽管后半部分作者也竭力想展示前八十回的文采,比如,让黛玉弹琴,让宝钗写赋,却有些弄巧成拙,东施效颦的结果。但如果从“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来理解,也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因为文学创作要打底稿、草稿,需要反复修改、推到重来,把后四十回看作是未修改润色完的一个草稿,是可以接受的。
至于有些人物的命运走向偏离了书中的伏笔、埋线,那只是一些小小的瑕疵。
人无完人,瑕疵才是最有生命力的,除了曹雪芹本人,无人能续出如此完整的《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