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薄凉末世的最后一丝悲悯

(2020-11-27 17:29:15)
标签:

文化

小说

情感

                       

巧姐在《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无论辈分和年龄都是最小的一个,虽然辈分与秦可卿同辈,但相差近二十岁。

就在别的金钗们风花雪月、享受青春的时候,巧姐还在襁褓中。虽然过了几天侯门公府千尊万贵小姐的生活,但很快,大厦倾倒,树倒猢狲散。往日的富贵转眼成空,并伴随着亲娘风姐的被休,及亲爹贾琏的无暇顾及,转眼成为在末世里飘零的孤儿。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巧姐与其他金钗出现在薄命司中,巧姐的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大意是,权势和家业一旦垮掉和败亡,就别提当年的高贵,就别再与昔日的亲戚来往,因为“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而势败家亡的巧姐,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过去母亲曾经帮助过的刘姥姥,这个农村老妇人成了巧姐的救命恩人。被救的巧姐跟着刘姥姥在荒村野店,纺绩织布,过着乡村普通女人的生活。

《红楼梦》十二支曲中的《留余庆》,说的就是巧姐;“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贾府大厦倾倒之时,巧姐还没长大成人,没有继承凤姐的泼辣才干,只能随波逐流。覆巢之下无完卵,小小的巧姐也不例外。但导致巧姐不幸的竟来自“狠舅奸兄”,这些平时除了爹娘就是最亲近的人。

《红楼梦》中的亲戚关系比较复杂,需要捋清楚才能看清在关键时候到底是谁出卖了巧姐。

贾珍与贾琏是叔伯兄弟,贾蓉是凤姐的侄儿,贾蓉是巧姐的堂哥。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正与凤姐说着话,蓉哥来借屏风,当着刘姥姥的面,对凤姐撒娇卖乖。贾蓉临走,凤姐欲说还休,还冒出一句让世人猜不透的悬案:“罢了,你且去吧,晚饭后你来再说吧,这会子有人,我也没精神了。”作者并不是要交代贾蓉与凤姐有不可告人的勾当,其意是提醒当时的刘姥姥,多年以后,此人最真的嘴脸。

贾琏和贾珠是堂兄弟,王熙凤与李纨是妯娌关系,而贾兰与巧姐也是堂兄妹。《红楼梦》十二支曲《晚韶华》说的是李纨,其中一句“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年轻守寡的李纨,把全部心思用在贾兰的培养教育上,对于钱财看得也很重要,平时也是羡慕嫉妒凤姐理家的本领,在巧姐遭遇不幸时刻,作壁上观景,装作“死人”一样“死”过去,也是可能的。贾兰在李纨的熏陶下,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或者再推波助澜,跟母亲一样贪图钱财,分得一杯羹也是可能的。

巧姐的舅舅王仁,就是“忘仁”,心中没有什么礼义廉耻的人。面对一介孤女,实在榨不出什么油水,就把巧姐买给有钱人家做妾、做丫头,或者买到妓院,从中赚得大把的银子,以泄当年没有在贾府捞到更多好处之愤。

“忽遇”一词可看出,巧姐的命运也遭遇了起伏跌宕和险象不幸,也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是刘姥姥不忘当年凤姐救济之恩,把巧姐救了出来。

巧姐在前八十回中出现过四次。第一次是刘姥姥进荣国府,在周瑞家的帮助下,得到见凤姐一面的机会,在等待凤姐的过程中,刘姥姥和板儿就在巧姐睡觉的东边屋中等待。第二次是二十一回,出痘诊,贾琏与凤姐分房睡,倒是成全了贾琏与多姑娘的一段风流韵事。第三次和第四次分别是在大观园和凤姐家。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宴请刘姥姥游览大观园,在探春的秋爽斋,板儿得了一个佛手,后来奶妈抱了巧姐来找凤姐。巧姐见板儿的佛手,也想要,众人便把板儿的佛手给了巧姐,把巧姐的柚子给了板儿,两个小人互换佛手和柚子,暗示板儿和巧姐的一世姻缘和情缘。

书中脂砚斋评说:柚子即今香团(圆)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回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泄,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

巧姐的名字也是刘姥姥取的。因为是七月七日出生,这天正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是牛郎织女一年一会的日子。凤姐说女儿的生日不好,一是借刘姥姥的寿,二是借庄稼人的贫苦,压住天生带来的“不大好”,有些见识的刘姥姥便给取了个“巧哥”,以毒攻毒,以火攻火,并告诉凤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她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个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

在《红楼梦》第十二回出现的那面风月宝鉴,具有两面性,正面是美人,背面是骷髅。正面的美人是贾府没落王孙贾瑞心之念之的美人—凤姐。凤姐是书中最狠辣、最无情、最能干、最有野心、最有欲望的美人,杀伐决断,胜似男子,让女人妒忌,男人仰慕,代表了男人女人心中的欲望:有才干又有财富,有家世又享有富贵,有美貌又会风骚,能善变又有心机。背面的骷髅则代表的是毁灭,痛苦、失去,凄凉。等等。

风月宝鉴正反可以随意翻转,也说明了世上美好的和痛苦的,希望的和失望的,显赫的和穷途的,善良的和邪恶的,可以瞬间变换。巧姐的人生如此,凤姐的人生如此,宝黛钗等的人生莫不如此。

《红楼梦》是作者呕心沥血的一部警世力作,是用血和泪哭成的一部书,尽管带有虚无和梦幻,但也有现实主义的成分,必是来源于作者的生活而高出生活,有些,甚至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将真事隐去,借假语村言。

最能说明《红楼梦》旨义的是《脂砚斋评石头记》中戚蓼生序中所说:“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千万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彼沾沾焉刻楮叶以求之者,其与开卷而寤者几希!”

《红楼梦》写人生,写风月,写官场,写世情,都是持否定的态度。作者在又题《红楼梦》旨义中,对自己的人生给予否定:“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

开篇第一回,即通过渺渺真人和茫茫大士说出:“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不以功名为念的甄士隐,每天观花修竹,酌酒吟诗,神仙一流的人品,到头来家败人散。

贾雨春狗苟蝇营,“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做官不到一年,便被上司参了一本,“龙颜大怒,即批革职”。后在贾府及王子腾的累本保荐下,升了大司马,后又被降职。做人常如贾雨村一样“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好了歌》,则是对世间人生的最好注解: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世人万状,了便是好,好便是了,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人生正是这希望与毁灭构成。像那面风月宝鉴一样,正面是红颜,便是好,背面是骷髅,便是了。

鉴,镜子也。最有名的就是那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红楼梦》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而全书又大旨谈情,如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红楼梦》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写情而又戒情,正是如是。

从风月之情入手,秦可卿与贾珍,秦钟与智能,宝玉与黛玉,尤二姐与贾琏,又戒风月,最后,死的死,伤的伤。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虚与梦相对,却演绎出一段真实的故事。梦中所到之处,皆是戒妄动风月之警示,如刚入幻境时的歌声“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宫门上面横书四个大字:“孽海情天”。又有一副对联,大书云:“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薄命司”两边对联是:“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司人间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痴男怨的警幻仙姑一再告诫宝玉:仙闺幻境之风光尚然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

风月场中,则是“荆榛遍地,狼虎同群。忽而,大河阻路,黑水淌洋,又无桥梁可通。”如果沉溺于风月,即是误入“迷津”,迷津里,“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

无论是人生还是风月,无论是职场还是情场,似乎都没有出路,作者便把希望寄托在和尚道士的身上,用所谓的度脱,来拯救在尘世苦苦挣扎的男女。

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对社会人生抱有否定的态度。两者认为,无论是物质的、情感的的追求,以及因此导致的七情六欲,纷纷扰扰,都是虚幻的,无意义的,只有成佛成仙,才能解脱痛苦。

佛教里有个火宅喻,认为三界众生像是小孩子一样,生活在一个着火的宅子里,却浑然不知,整天玩耍,只有用一种善巧方便的法子,来拯救众生脱离苦海。

化成长者的如来告诉玩耍的孩子们,外面有好多你们喜欢的东西,有羊车,牛车,快出来坐着这些车玩去吧。孩子们听了,才从着火的屋子里跑出来,到达安全的地方。

可世人就是不愿意逃脱那个火海。

道士送给贾瑞的那面风月宝鉴,“有济世保生之功”,来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只要照了背面,三天就好,可贾瑞偏偏照了正面,参不透红颜即是枯骨,如入迷津一样,白白送了性命。

正如道士说的那样,把假的当做真的,真的当做假的,不辨真假,所以,世人才在着火的屋子里不愿意出来,才留恋尘世的繁华与红颜。

《红楼梦》是一首末世的哀歌,也是挽歌,“悲凉之后,遍布华林”,书中到处是末世的衰落。

作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四大家族先后衰落。

薛姨妈死了丈夫,投靠贾府。贾府虽然有元春的支撑,可后继无人,安享尊荣富贵者多,运筹帷幄者少。贾母的娘家史家,从说史湘云每天做针线要做到半夜来看,也透出没落的味道。

最能表现没落的是,没有新生命的诞生。

贾珍,姬妾无数,只有前妻留下的一个贾蓉。

贾蓉,作为贾府的长房嫡玄孙,连娶两妻,不见有后人。

贾琏,只有一个女儿。凤姐怀了六个月的男孩流产了。尤二姐怀了一个男胎,被庸医错诊,也流了产。

其他有亲戚关系的,如林黛玉父母双亡,唯有一个弟弟,三岁上下就死了。贾蔷,父母双亡。贾芸、贾芹、金荣等一个个父亲先亡,只有寡母与之相守。

对于人生的不幸,对于情感的失落,对于未来的无望,作者写下了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在感慨与愤懑中,作者是要表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一主旨。

但作者到最后,以天性里的悲悯情怀给整个《红楼梦》予与亮色,寄托与希望。这就是金陵十二钗中年龄最小的巧姐得到上天的怜悯,不仅存活下来,还嫁给了庄户人家,过着男耕女织,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从刘姥姥几进荣国府,与巧姐的交集看,尤其是第四十一回,柚子与佛手,预示着姻缘,巧姐嫁给的应该是刘姥姥的孙子—板儿。

凤姐本来是要为巧姐“择膏粱”的,没想到流落到烟花巷。刘姥姥从烟花巷里赎出了巧姐,嫁与板儿。脂砚斋评:老妪有忍耻之心,故后有招大姐之事。

不论巧姐在烟花巷里经历如何,毕竟是被人看做下贱的地方。

逃离下贱的环境,跟朴素节俭的庄户人家一起生活,正是还原生命的本来面目。

回归大地的怀抱,也是作者给巧姐安排的最好的归宿。庄户人家的朴素善良的情怀,正可以给巧姐温暖与爱护,守护着侯门公府这棵稚嫩的花朵。

巧姐的回归,是《红楼梦》最后一丝慈悲,最后一点亮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倔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