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姨妈三迁

(2020-09-22 21:20:49)

孟母三迁,是中华民族流传了几千年的佳话。这个故事一是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孩子的成长与居住的环境接触的人都有关联;二是说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其作用不可小觑。

《红楼梦》里的王子腾、王夫人之妹,嫁与“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紫薇舍人薛公之后为妇,薛蟠、薛宝钗两兄妹的亲生母亲薛姨妈,也曾三迁,其中的一个目的也是为了管束独根孤种的儿子薛蟠,最终却是苦心付东流。

究其原因:母爱无度,骄奢纵容。

书中四回交代:只是如今这薛公子幼年丧父,寡母又怜他是个独根孤种,未免溺爱纵容些,遂至老大无成;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龙,今方十有五岁上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景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不过赖祖父旧日的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体,自有伙计老家人等措办。

在老家金陵,薛家被称为金陵一霸,倚财仗势,豪奴无数。因为“最是天下第一个弄性尚气的人,而且使钱如土”,钱多人傻,也被称为呆霸王。所以,为了争夺一个丫头,薛蟠恃强喝令家下豪奴将另一买家冯渊打死。打死人后,薛蟠便将家事托付几个老家人,带着母亲和妹妹望京都而来。“人命官司一事,他却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钱,没有不了的”。这是薛蟠的见识,恐怕也是薛姨妈平时耳濡目染的结果。

薛蟠打死人前,薛姨妈一家正准备着送宝钗进京待选,为公主、郡主之入学陪侍,混个才人赞善之职,以光耀门庭。忙着核算京都中的几处生意和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忙着打点细软及馈送亲友各色土物人情。薛蟠打死人后,薛姨妈急忙捎信给王子腾和王夫人,让京都中的贾家、王家鼎力斡旋。最后,案子落在受过贾家恩惠的贾雨村手里,贾雨村便胡乱判了薛蟠一案。为勾结上“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贾雨村急忙修书告诉王子腾和贾政,告知薛蟠一案已了解,不必过虑,妥妥把心放回肚子里吧。

不久,薛家带着抢来的丫头香菱毫无愧色登堂入贾府。

将进京都时,王家最大的靠山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这正中薛蟠下怀:“我正愁进京去有个嫡亲的母舅管辖着,不能任意挥霍挥霍,偏如今又升出去了,可知天从人愿。”

为管束儿子,薛姨妈选择留在贾府,指望薛蟠的姨爹贾政来管教儿子,于是,一家三口在贾府东北角上、当年荣国公暮年静养之所梨香院安下了家。

在贾府住了不上一月的光景,贾宅族中凡有的子侄,薛蟠俱已认熟了一半,凡是那些纨绔气习者,莫不喜与他来往。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赌嫖娼,渐渐无所不至,引诱得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

在这种环境下,不仅薛姨妈有了要在贾府长住的愿望,就是薛蟠也将移居之念渐渐打灭了。

第二次搬迁,薛姨妈继续满足着薛蟠,溺爱着薛蟠,将抢来的丫头香菱明堂正道与他作了妾用凤姐的话说:这一年来的光景,他为要香菱不能到手,和姨妈打了多少饥荒。也因姨妈看着香菱模样儿好还是末则,其为人行事,却又比别的女孩子不同,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她不上呢。故此摆酒请客的费事,明堂正道的与他作了妾。过了没半月,也看得马棚风一般了贾琏虽然好色,也说出了一句公道话:那薛大傻子真玷辱了她。

因为不得而要,得了后,便丢在一边。恃“财”傲物,唯我独尊,这就是薛蟠的嘴脸。

待贾元春省亲,贾府修盖大观园,贾蔷从姑苏买来十二个女孩子,薛姨妈一家从梨香院另迁到东北上一所幽静房舍居住,将梨香院腾挪出来,另行修理了,在此教演女戏。

三迁后的薛姨妈似乎越来越习惯贾府的熙攘繁华与污秽不堪。一边陪着小心,奉承着贾母,一边散布着“金玉良缘”之说。儿子不成器,便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希望落选后的女儿能嫁个如意郎君。

天下母亲之心,莫不如此。

此时的宝钗已到了及笄之年,十五岁,薛蟠十七岁,正是儿女婚嫁之时,可就是没有人到薛家来提亲。羞愧之中,贾母偏偏提出给十五岁的薛宝钗过生日,等于明目张胆地告诉众人:你家姑娘大了,该嫁人了。

还是宝钗随机应变,借看戏之机,给宝玉讲了《山门》中的一段《寄生草》唱词: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借戏中鲁智深之口,宝钗一是感谢贾府收留之恩,二是表明母子三人无可依靠,三是希望与有缘人结成姻缘。

而此时的薛蟠,不仅没有成为薛家的顶梁柱,为母亲妹妹解忧,却继续吃喝嫖赌,游荡优伶,成为亲戚们的笑柄。

书中四十七回,赖尚荣请客,请来爱串戏的柳湘莲,被薛蟠误认为是风月场中人,遭到柳湘莲一顿苦打,被贾蓉等抬到家里。

薛姨妈又是心疼,又是发恨,骂一回薛蟠,又骂一回柳湘莲,意欲告诉王夫人,遣人寻拿柳湘莲。

依靠贾府为自己和儿子撑腰,恃强凌弱,这正是薛姨妈长住贾府的原因。在薛姨妈眼里,薛蟠何曾挨过这样的苦打,就是打死了人也没少了一根毫毛。只有他人的错处,没有薛蟠的不对。既然儿子不行,为娘的就亲自出面,让有权有势的亲戚替儿子出气。

还是宝钗的规劝,让薛姨妈暂且熄火。宝钗说:“这不是什么大事,不过他们一处吃酒,酒后反脸常情。谁醉了,多挨几下子打,也是有的。况且咱们家的无法无天,也是人所共知的。妈不过是心疼的缘故。要出气也容易,等三五天哥哥养好了出得去时,那边珍大爷、琏二爷这干人也未必白丢开了,自然备个东道,叫了那个人来,当着众人替哥哥赔不是认罪就是了。如今妈先当件大事告诉众人,倒显得妈偏心溺爱,纵容他生事招人,今儿偶然吃了一次亏,妈就这样兴师动众,倚着亲戚之势,欺压常人。”

而宝钗也没有分析薛蟠挨打的原因,到底孰对孰错,只是安慰薛姨妈,将来,必定有人为哥哥出气。这似乎是豪门望族看问题的角度:以一家之标准衡量对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孟子说过“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是商人那种见利忘义的定向思维使然。

 

人到中年后的软弱和丧夫后的畏缩,使薛姨妈在贾府看到了些许的希望与支撑。这些支撑可以维持着昔日的体面,满足曾经的虚荣,安慰家族衰败后的寂寞。走着走着就成为单身女人的薛姨妈对自己的一儿一女倾注了全部的希望和爱。

母爱无罪。可要警惕母爱的泛滥与无节制。

当薛蟠装病在家,愧见亲友借学做买卖出去躲羞时,薛姨妈虽是欢喜,但又恐他在外生事,花了本钱倒是末事,因此不命他去。只说“好歹你守着我,我还能放心些。况且也不用做这买卖,也不等着这几百银子来用。你在家里安分守己的,就强似这几百银子了。”  

话是没错,可薛蟠也需要成长。

薛蟠主意已定,那里肯依。只说:“天天又说我不知世事,这个也不知,那个也不学。如今我发狠把那些没要紧的都断了,如今要成人立事,学习着做买卖,又不准我了,叫我怎么样呢?我又不是个丫头,把我关在家里,何日是个了日?况且那张德辉又是个年高有德的,咱们和他是世交,我同他去,怎么得有舛错?我就一时半刻有不好的去处,他自然说我劝我。就是东西贵贱,行情他是知道的,自然色色问他,何等顺利,倒不叫我去。过两日我不告诉家里,私自打点了一走,明年发了财回家,那时才知道我呢。”

在宝钗的劝说下,薛姨妈狠心同意了薛蟠的请求。认为:“倒是你说得是。花两个钱,叫他学些乖来也值了。”

儿行千里母担忧。

“至次日,薛姨妈命人请了张德辉来,在书房中命薛蟠款待酒饭,自己在后廊下,隔着窗子,向里千言万语嘱托张德辉照管薛蟠。”

母子连心。母亲爱孩子是天职,何况是独子。可是爱的方式不一样。王夫人爱宝玉,李纨爱贾兰,赵姨娘爱贾环,却是有束缚的爱,有规矩的爱,有时,恩威并施,不外是希望长大成人,成为家族的脊梁,出人头地,光耀门楣。

薛姨妈的爱是溺爱,滥爱,以至于薛蟠老大无成。后来薛蟠娶了妻,在妻子金桂面前挺不起脊梁,缺少男人的刚性,一家子被夏金桂搅得鸡犬不宁。薛蟠又好色,与夏金桂的丫头宝蟾勾搭在一起,被夏金桂拿住了把柄,从此,曾经的气质刚硬,举止骄奢变成旗纛渐倒”,渐低渐矮。

即张狂,又猥琐;即刚硬,又懦弱;即善变,又执拗。溺爱的孩子一般都是如此的双重性格。薛蟠又胸无点墨,把“唐寅”二字认作是“庚黄”,无以修身,何以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妄谈。

有时,爱也是害。

可喜的是薛蟠虽然不识几个字,却也懂得人情世故。懂得与周围的人处好关系。比如秦可卿的棺木,告诉贾珍:自己家的木店里有一副,叫作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现今还封在店里,也没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罢了贾珍笑问:“价值几何?”薛蟠笑道:“拿一千两银子来,只怕也没处买去。什么价不价,赏他们几两工就是了。

懂得怜惜母亲与妹妹。宝玉挨打后,薛蟠与宝钗拌嘴,说错了话,惹得宝钗哭了一夜,当第二天看见宝钗回家时,便对着宝钗左一个揖,右一个揖,只说:“好妹妹,恕我这一次罢!原是我昨儿吃了酒,回来得晚了,路上撞客着了,来家未醒,不知胡说了什么,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怨不得你生气。”后来,又赌神发誓:何苦来,为我一个人,娘儿两个天天操心!妈为我生气还有可恕,若只管叫妹妹为我操心,我更不是人了。如今父亲没了,我不能多孝顺妈,多疼妹妹,反教娘生气、妹妹烦恼,真连个畜生也不如了!

虽然是暂时的醒悟和悔恨,薛姨妈心里必定是甜丝丝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做为母亲,只要那么一点点慰藉就足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秋风咋起
后一篇:秋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