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也说几句
(2020-05-16 12:56:25)
标签:
杂谈情感 |
原以为这段疫情如同以往发生的事件一样,不会成为常态,很快就会过去。可从2020年一月到如今,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都笼罩在疫情之下。曾经幻想,这是一场梦该有多好,虽是噩梦,梦醒了,一切都过去了,又可以健康快乐地生活了。可是,这场恶梦太久了,成为抹不去的记忆,刻骨铭心。
春节前的忙碌欢乐与春节后的单调沉闷成了鲜明对照。今年吉林的雾凇特别好,弥补了去年少雪,无淞可赏的遗憾。进入12月中下旬和一月上旬,每隔几天,江城大地便银装素裹。松花江上,晨雾弥漫,岸边垂柳,似千朵万朵梨花盛开。到岸边观赏雾凇的人络绎不绝,有些外地游客还早早在吉林租下房子,静候雾凇美景的出现。每当雾凇来临,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恋人们一大早就穿着单薄的婚纱,与风姿绰约的雾凇仙子留影,摆出各种姿态,留下幸福时刻。
我想,等儿子回来,一定拉着儿子去江边拍几张雾凇照,带回单位,让他的同事们瞧瞧,显摆显摆吉林的雾凇有多美。
进入一月,新春临近,电视、报纸、各种媒体陆续播出有一种病毒叫新冠病毒在全国蔓延。电视里,反复播放着新闻发布会,播放着专家的提醒:戴口罩,勤洗手,不外出,不聚集。
1月21日,远在外地的儿子回家过年。准备了一个腊月的年货,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恨不得使出浑身解数,把冰箱里的鸡鸭鱼肉精心烹饪成一碟碟,一碗碗的美味,摆在儿子面前,看着他狼吞虎咽吃下去,尽一份做母亲的心意。儿子已经出去见了一些同学,我也张罗着订饭店,和一年才回家乡一次的好友相聚。虽然现代通讯设施发达,可以聊天,还可以视频,可哪有见上一面,坐在身边,感受活生生的气息来得惬意?初二的时候,陆续接到饭店取消订单通知,已经回来的好友,也接到单位通知,必须马上赶回单位。
形势突变,料所不及,沉浸在新年氛围中的人们感觉到疫情的发展越来越严峻。儿子告诉我,已经订了初三的车票,免得返程高峰,人员拥挤。尽管母子相见一年仅有一次,而今年格外短。不知即将返程的儿子,能否做好自我防护,能否避开凶险的新冠病毒。想到这里,心里便有无限的愧疚,觉得所欠儿子的太多,在天灾人祸面前,虽有一颗母亲的惦记关爱之心,却无力改变。
记得儿子刚满一岁,得了肺炎,看见冰冷的钢针刺进儿子细小模糊的血管,如同刺在自己的心上,紧紧畏缩,不能舒展,不得开颜。以此为常例,每逢儿子嗓子发炎、感冒,便有无数瓶冰冷的白色的或者黄色液体通过细小的针头,进入儿子细嫩的血管和弱小的身体。
不知那时输入的液体中有没有易敏性药物、不洁净的或者到如今有争议的药物。又联想到儿子从小接种的几十种疫苗,有没有假疫苗,吃过的奶粉里有没有加进了三聚氰胺。
估计儿子坐上了火车,迫不及待打去电话:“坐车的人多吗?一定要戴好口罩,别跟人说话。”儿子回答:“老妈你放心吧,我买的是软卧,周围一个人也没有。”心里稍许得到点安慰的同时,默默祈祷:愿吉人自有天相,愿老天保佑这一代看似幸福无比又经历无数凶险的90后。
他们是未来与希望。
疫情期间,保护好自己就是为国家做贡献,在家就是为企业创效益,这样的话题充斥在朋友圈及各种媒体。没有更多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医务人员,但保护好自己,不受传染,不传染给他人,是一种自律,也是觉悟。
要打理好自己的生活。按时吃饭,增加抵抗力。超市,商场不能逛了。米面油不用愁,单位刚发完。谁能吃多少肉哪?况且现在都提倡素食少肉,缺的只是蔬菜和水果。每天下楼倒一次垃圾,顺便去一趟楼下的小卖部,围着自己家小区转上几圈,大概五六千步的样子,然后,提着从小卖部买回的生活必须品回家。
散步的时候,当然是全副武装,口罩、手套、围巾、帽子,还有从上到下盖过膝盖直到脚踝的羽绒服。
一天,正在人迹罕见的街上走着,细细回想起几天前,这里还是熙熙攘攘,人们大包小包往家拎着年货;酒足饭饱打着嗝用牙签剃着牙油光满面从饭店出来;顶着浑身的香气如出水芙蓉般走出浴池,电倒街上一片。转眼,都成为过去。佛说的空,也就是这个意思吧,色就是空,空就是色,有就是没有,没有就是有。
家附近有一座公园,此时也拦上了铁丝网,沿着公园墙边有一条路,这条路平坦、临街、人少,大概有一千米,这是我疫情期间散步锻炼的地方。没人的时候,摘下口罩,呼吸一下清冷的空气,顿觉心旷神怡。
一次,正当我要摘下口罩时,听见后面传来像小时候厨房里小老鼠啃东西时叽叽嘎嘎的声音,又像是想唱歌又不敢唱,唱出来又跑调的声音,这个声音越来越近,就在身后。不禁猛然回头,一个没戴口罩、满脸黝黑枯干的男人一边抽烟一边不停翕动着嘴唇,紧紧跟在我的后面。见我回头,横穿马路,拐到对面人行道上,发出嘿嘿的笑声。毛骨悚然,魂飞魄散的我,呆立原地很久很久。挪动到家里,狠狠消毒,如有可能,情愿跳进黄河。
也许禁锢得久了,人们需要开始正常的生活,见见亲友,会会朋友,尤其是五一放假期间,天晴气朗,走出家门,看看草,闻闻花,亦或是重新打理在疫情期间耽误的生意。
生活总是要继续。
吉林市,四季分明,满语为“吉林乌拉”,满族发祥地,意为沿江的城池,又称“江城”,“北国江城”。四面青山,三面临水,松花江呈反“S”型穿城而过。上游松花湖位于丰满区,风景秀丽,是国家级旅游风景区,被喻为铜帮铁底。虽然比不上一二线的大城市,但人们小富即安,在这样的宜居城市,人们对于生活也是惬意与满足的。
舒兰,是吉林省的一个县级市,由吉林市代管,从东到西打车只有五元钱。四月份,接受了三百多名从俄罗斯返回的隔离人员。
进入五月,虽然国外疫情不断升高,但吉林已经有70多天没有本土病例出现,吉林市已经90多天没有本地病例,于是一些营业场所开始逐渐恢复。饭店、浴池陆续开业,不戴口罩聚集的人开始出现。人们的观念里,灾难较少发生的小城,疫情已经过去了,即使有疫情,离自己也是远着呢。尽管不停地有国外输入病历,一些国家感染人数急剧上升,死亡人数不停攀升,可那都是人家的事或者远离自己的事。于是,人们开始聚集、游玩,没想到灾难降临。
5月7日,舒兰的一名洗衣工被确诊感染上了新冠病毒。此后,本地病例感染病例不断出现。5月10日,成为全国唯一高风险区。
没有去过舒兰,却去过位于舒兰市上营镇的二合村。这几年着力打造冬天冰雪旅游圣地,村里人的生活条件也在逐步改善,人是淳朴善良,家是夜不闭户,曾几次到二合赏冰玩雪。一年前,几位好友在村西头的小琴家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圣诞节。至今,记忆尤新。
在新冠病毒的侵袭下,那里的人们可是安好?
还有一些长期工作生活在吉林和全国各地的舒兰人,也祝他们在舒兰的亲人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