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药之七十八
(2019-09-17 13:57:42)
标签:
小说文化情感 |
婚礼结束后,大家忙着收拾东西时,于明表示:婚礼虽然很成功,但也有遗憾,那就是最好的哥们徐阳没来。于叔表示,徐阳现在麻烦事不断,正在收拾烂摊子,哪有心思参加婚礼。于叔说的轻松,但实际情况很糟糕,后果很严重。
中国的房地产,成就了一批人,这些人在国家住房改革初期抓住了机遇,得到了政策的支持,高人的指点,摸着石头过河,在本没有路的时代背景下,创出一条新路,涅槃中得到重生。也毁灭了一批人,这些人勇气可嘉,谋略欠缺,对市场经济还存在着模糊与懵懂,光凭勇气和机遇,遇到困难和瓶颈时,不能正确分析形势,不能以长远目光来看待眼前遇到的困境,不能依法规范运作而铤而走险,给国家、集体、个人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种人想此生再次翻身也是难事。而政府部门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度中,也存在着干预过多,指导不够,好大喜功,求全责备等现象,把好事办成坏事,弄巧成拙,成全了一批坏人,耽误了一批好人,淘汰了一批想干事的人。当时有句流行话:工人穷,农民富,驴马烂子万元户,也正是对这一现象的讽刺与写照。
大部分人从计划经济的摇篮中醒来,一方面认识到计划经济的弊端,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门口逡巡徘徊犹疑。但有一点都是不犹疑的,那就是对钱对财富的追逐和向往。万元户的快速登场,刺激了一大批人,人们以为成了万元户就可以一劳永逸,就可以躺在金山银山上睡大觉,这辈子甚至下辈子都可以高枕无忧,吃穿不愁。为了钱,人们蹬大了血红的眼睛,开始钻营,什么手段都可以使,什么事都可以干,与当初的勤劳致富渐渐背道而驰。而对于金钱的追逐,也让人们忽视了道德的约束与修养,对于几千年的“仁义礼智信”弃之如敝屐。
曾小亮,大学生,财经专业毕业,正是三十而立之年,风华正茂,前途不可限量,对于成功对于金钱对于一夜暴富心随所念。在刚刚恢复高考的头几年,凭借着聪明与勤奋,一举考上了省传媒大学,毕业后分到市电视台,由于专业对口,学历又高,在小城的电视台实属凤毛麟角。电视台的领导像捧着一只凤凰,怎么看曾小亮都是个宝,拍的电视片,领导说好,写的稿件,领导也竖起大拇指,并委派到重要岗位,那就是电视台的技术部,负责设备的采买、维修,是个能捞到实惠的部门。可曾小亮光看到实惠了,没看到责任和法律法规,在采买设备过程中为自己小小捞了一把,以为人鬼不知,但毕竟年轻,手法幼稚,以为自己把报价抬高一些,再给有关人员一些好处,此事就可以蒙混过关。可是出头的椽子先烂,风头正健的曾小亮遭到台里干了大半辈子也没有升官发财希望的一名老职工的妒忌。这名老职工,技术没得说,活干得也漂亮,虽然是工人起步,也没把谁放在眼里。曾小亮来到技术部时,这名老职工还是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手把手带曾小亮,可没过几天,曾小亮就对老职工的一些做法不屑一顾,甚至嘲笑老职工通过日积月累总结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这让老职工产生了怒气甚至恨意,瞅准曾小亮买进设备过程中的所作所为,一封匿名信告到政府纪检部门,告曾小亮不仅贪污还收买有关人员进行行贿,有理有据。经过市纪委调查,情况属实,数目巨大,还牵连了一些人,受过高等教育的曾小亮无颜再在电视台混下去,退回了赃款,辞职下海,做起了买卖。
曾小亮还是有眼光的,瞄准了当时的化工市场利好时机,利用曾经的人际关系,开始一趟一趟往化工厂跑,开始是小打小闹,让厂领导批个条,倒卖一些当时看好的化工原材料,渐渐也积得了第一桶金。可是随着眼界的开阔,曾小亮已不满足十万、二十万的小打小闹了,要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要证明给电视台的那些人看:曾小亮今非昔比。私欲的膨胀,让曾小亮的胃口越来越大,有时为了一个批条,曾小亮使尽手段,请吃请喝,外加钞票、美女;好话说尽,卑躬屈膝,见利忘义。
随着市里第一批棚户区改造工程拉开序幕,曾小亮也开始跃跃欲试,一心想跻身朝阳产业:房地产,成为地产大亨。于是,趁徐阳采取工程下包之际,曾小亮承包了八栋楼的开发建设,只要按期交工,保证安全和质量,曾小亮就不是昔日的曾小亮,百万富翁、千万富豪指日可待,到那时就不是小亮,而是光彩夺目,不知要刺瞎多少人的眼睛呢?可是曾小亮的胃口太大,不仅涉及房地产,还涉足化工原料的倒买倒卖。
在建筑材料涨价的情况下,曾小亮也陷入了困境,没有单位再赊给他钢筋水泥了,没有现金,休想提到货。而曾小亮很大一部分资金仍在运作着化工原料,资金出现了断档。于是曾小亮找到了徐阳,拍着徐阳的肩膀,哭丧着脸,其实曾小亮长了一副白白净净的脸,脸上有金属质感的眼镜更为这张脸增添了文质彬彬的气质。曾小亮学着电影里的人物说:拉兄弟一把吧。
对于徐阳来说,棚户区改造是整体工程,不允许任何一个承包单位拖延掉队,否则无法向盼星星盼月亮的动迁居民交代,无法向信任自己的市领导交代。在实在无法再向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徐阳用自己的资产做抵押向银行借贷两千万元,分别借给无米下锅的几个承包商。姚滨也曾提醒过徐阳:养命的钱不能轻易动,救命的钱要用在刀刃上。可徐阳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形势,过于乐观地相信了人。
当曾小亮接到徐阳的500万借款后,半个月后,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了。因为没有资金,曾小亮承包的8栋楼陷入停滞状态,三台吊车停在了空中,搅拌机停止了轰鸣,脚手架上没有了昔日的往来忙碌。徐阳到工地一打听,办公室的人说,已经半个月没看到曾总了。可是即使没有曾总,资金到位后,一切都可以按部就班进行,但是工地上工人们在懒洋洋地晒着太阳抽烟,工人们说:一个多月都没见过拉钢筋水泥的车了。徐阳感到时态的严重,派人到处去找曾小亮,曾小亮就像泥牛入海一样无影无踪。还是姚滨提醒徐阳,马上去银行查账号,看看五百万的借款都用在了什么地方,支付给哪家钢筋厂、水泥厂了。当姚滨铁着脸回来的时候,告诉徐阳,五百万的借款直接打到了海外一个贸易公司的账户,国内一分钱都没留下。徐阳召集有关人员商量,大家一致认为:报案吧。
经过公安部门的调查,曾小亮早在半年前就办好了去美国的护照,在半个月前就飞到美国了,还带着年轻美貌的妻子。曾小亮的携款外逃,打断了紧张的资金链条,煽动了蝴蝶的翅膀,带来棚户区改造工地的连锁反应。供应商们害怕资金不能回笼,纷纷停止了原材料的供给。开发商们不知前景如何,放慢了工程进度,有钱也不再投入,棚户区改造陷入瘫痪状态。
动迁的百姓每天不停地来到工地聚集、打听,一种恐慌情绪在工地内外甚至在全市范围在弥漫,徐阳嘴上撩起了大泡。
徐阳遭到了信誉危机,也遭到了人生危机。当徐阳坐在市领导的办公室里,检讨着自己的大意过失时,市领导并没有因为徐阳的主动自首而表示一下怜惜之心,而是狠狠训斥了徐阳,并召开紧急会议,紧急向全国各大房地产重新招标,许以优惠的待遇和条件,希望实力雄厚的公司来收拾这个烂摊子。经过几个月的紧锣密鼓,北京一家地产商从徐阳手中接下了棚户区改造,注入上亿资金,市政府也向各大供应商许下承诺,写下保证,要求保证原材料供应,如果开发商没有及时付款,这钱,政府垫付,棚户区改造完成一年后开发商还款。临到国庆,棚户区改造工地又呈现一幅繁忙景象。可是徐阳却成了穷光蛋,不仅抵押的个人资产无法收回,房地产开发公司所有一切都被冻结,总经理的头衔名存实亡,还被告知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处理由曾小亮外逃带来的一切事宜,有叫必到。
徐阳也舍不得离开工地,整天在工地上转悠,看着自己用汗水心血浇灌起来的一截一截裸露着钢筋的水泥预制模块,欲哭无泪,感觉自己如同工地上的一粒尘土,渺小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