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不是西红柿

(2017-11-14 13:50:30)

    家楼下就是菜市场,每次买完菜,有些闲暇时间,会边走边逛边比较着菜的新鲜程度、价格的高低;观察着小贩们的欣喜和哀怒;观察着人们买到便宜菜后心满意足的笑脸,这些,都是生活的润滑剂,有也可,无也行,对自己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但往往会有一二件小事,遇到后,整天都不会忘记,反复沈思,如鲠在喉。

每到夏天的时候,各式蔬菜水果披红挂绿争先上市,尤其是家乡大地的柿子,个个红红的,圆圆的,皮薄汁满,吃起来带沙,甘甜爽口。但有时经过菜摊,往往会听到这样一句:“阿姨,没啥挑的了,都是刚摘下的。喂,阿姨,挑就挑吧,您别挨个抠啊,都留下指甲印了,让我怎么卖啊”。也往往能看到这样的大妈,蹲在地瓜摊前就是不挪位,拿起地瓜就像鉴别一件艺术品,反复掂量,从头到尾,要个头一样大的,两头都尖尖的,瓜身没有瑕疵的,如果小贩能提供显微镜的话,大妈能把地瓜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更让我接受不了的是,有些壮汉,挑起刚下架的豆角来,也是一个一个往手拎袋里捡。为了在早市短暂的时间内尽快将新鲜的蔬菜瓜果出手,很多小贩都敢怒不敢言,任凭自己养家糊口的“宝贝”遭人挑选、践踏。

蔬菜瓜果是小贩养家糊口的“宝贝”,孩子们哪,当然是每个家庭的最大宝贝。最近传的最多的是上海携程托幼所虐待孩子事件,推搡孩子,给孩子喂芥末,拽孩子的耳朵,往孩子的眼睛里喷消毒水,17个月大的孩子被喂完芥末后十分钟拉一次,还不给换裤子,有的听话的孩子也照样被喂了芥末。闲暇的时候,这些保育员还交流喂孩子芥末的经验、效果。看到这些不禁让人毛骨悚然,哪里是托幼所,分明是法西斯的集中营。

想想谁没打过孩子哪,孩子小,不听话,大人又没有耐心,省去了说服教育这一段,直接上手,一顿胖揍,孩子哭一通,乖了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对于正在忙碌的大人和日渐烦躁的人们来说也是解决问题最快捷的方法。但是再想想,我们为什么要打孩子?孩子小不听话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孩子是弱者,没有反抗的能力,像砧板上的肉一样任人摆布。

人的天性里都有恃强凌弱的本能。谁都知道,去菜市场卖菜的小贩无论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基础都处于社会的底层,既要被城管吆来喝去,又要看治安、税收各色人等的脸色,是弱者,小贩手里不会说话的蔬菜瓜果,就更是弱者,对待弱者会怎样哪?有个外国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在公众场合,自己静静地躺在床上,任凭任何人对自己采取任何动作都不反抗。开始有人拥抱,有人亲吻,后来有人吐吐沫,有人辱骂,有人做出猥亵的动作,甚至有人拿起刀,若不是有预防手段,就会受到生命的威胁。

从心理学角度讲,恃强凌弱,是人们出于对过度自卑感的补偿。人们通过追求优越感来补偿自己的自卑感。有些人对自己个人能力、生理素质、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缺陷不安,深感自卑,因而对弱者实施伤害,以发泄被压抑的本能和心理紧张,在伤害弱者的过程中得到心理补偿,自己的优越感得到显现与证明。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是对人性最透彻的解析。他对人性下了这样的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与“性”相对的是“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性”是恶的,“伪”是善的。

圣经里亚当夏娃偷食禁果,从而有了原罪。因为人在没吃禁果前非常纯洁,但吃了禁果有了智慧,就多了很多善恶是非,所以人一出生就有罪,人性本恶。生活中,什么样的人是恶者哪?人人都是恶者,只不过时机未到,恶未显现,只不过小恶不纠,大恶隐隐,人性中的恶被“伪”所掩盖,一时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春天的傍晚,路过一小区,一个老妇人和一小女孩在盛开的海棠树下玩耍。女孩特别漂亮,懵懂的样子,呀呀学语,叫着“奶奶”,红红的苹果脸,大大的眼睛,梳着童花头,穿着花色的连衣裙,裙子里面有一件白衬衣,露出白色的娃娃领和白色的小袖口,显得更纯洁可爱。可女孩的一条腿似乎出了毛病,走路一瘸一拐。抱着惋惜的心情,我对那个老妇人夸赞着女孩的漂亮,紧蹦蹦的一张脸终于绽开了缝隙,我趁机问:“小宝宝的腿咋了,现在医学这样发达,早点治也许能治过来。”不料,刚刚舒展的脸又布满氤氲,说:“腿好好的,都是鞋的毛病。”我问:“为什么不给换鞋哪?习惯了就不好了。”老妇人从鼻子里哼了一声,说:“她妈给买啥样的,咱就给穿啥样的。”我有点愕然,惊得没有了下句,也许婆媳不和或者有其他的龌龊,可大人之间的矛盾、不快,不能让年幼无知的孩子来承担。怀揣着“咚咚”跳动的心,我离开了祖孙俩。从此,见到有孩子的妈妈,我都语重心长地劝上一句:“孩子一定要自己带,千万不要离了自己的眼。”

据统计,全世界目前至少有400014岁以下的儿童遭受虐待忽视,2000年,非政府组织“妇女世界首脑会议基金会”(Women’s World Summit Foundation)决定将每年的1119定为“防止虐待儿童世界日”,唤起更多的人关注那些被忽视、被虐待的儿童。可是光唤起光关注还不行,还要采取必要的措施, 孩子不是西红柿,不能任由人糟蹋与摧残。由此我想到一个好方法,对那个在西红柿上留下指甲印的老妇人,让她把所以有西红柿都买下;让那些虐待孩子的人,也遭受同样的虐待,还要用法律手段进行惩罚。要让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儿童的生存环境,作为公民,一但发现有虐待儿童现象就要报案,否则,要承受道德和法律的惩处。还有,每个幼儿园、保育院都要配有防虐监管员。还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无论是受到父母还是陌生人的暴力就都要进行自我防范或者拨打报警电话。家长也要时常拜访孩子活动的公共场所,与与孩子发生关联的人经常进行沟通了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范。

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还要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特别强调童年经历对人格形成的影响,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与童年所遭受的一切有关。为让更多孩子有更好的童年,阻断人性“恶”的循环,请善待每一名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由预备式说起
后一篇:卖药之二十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