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恋
(2022-04-24 16:38:25)
标签:
性情写作 |
劳动恋
何龙飞
“哎呀,劳动惯了,会感觉舒服;不劳动,浑身不自在!”一谈起劳动的话题,父母就滔滔不绝,爱恋劳动的情愫溢于言表。
父亲从小吃过苦,受过难,懂得劳动求生存的道理,便格外珍惜劳动的机会。所以,他参加过大集体劳动挣工分、桥工处、炸礁队、修建铁路、篮球比赛等,逐渐培养了劳动观念,强化了劳动意识,提升了劳动技能,成为先进或优秀的“劳动者”。为此,他感到了自豪与荣光。
母亲也是如此。在外婆的教育、带动下,上坡、下地干农活,做家务,买东西,勤劳极了,出落成劳动的一把“好手”。
那年,经过媒妁之言,父母结为秦晋之好,很快便有了我和弟弟。为了养家糊口,改变贫穷面貌,父母保持勤劳本色,继续挣工分,分到口粮;到十里外的老场去摘构叶,煮来喂猪,年底杀个“过年猪”,改善一家人的生活;播种、移栽、浇水、施肥、犁耙田、收割、打场、晒粮、归仓等农活,干得有条不紊,熟能生巧;做木活,买丰27拖拉机来跑运输,一心想着发家致富。结果拖拉机修理费用大,只得亏损卖掉,以免越陷越深;为了保障我和弟弟的读书费用,父母挖黄砂、抬预制板、外出打短工、做牛生意,不辞劳苦,即使借、贷,也要满足我们读书用钱的需要。哎,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啦!
苦尽甘来。我们先后考上学校,走上了工作岗位,有了“小家”。这些,完全可令父母感到欣慰,且可慢慢地不做或少做农活,安享晚年。
但是,父母以为:儿子们“小家”的发展也不易啊,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能够做得一天,就要做一天,以减轻儿子们的赡养负担。何况,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他们是一辈子劳动的命,劳动起来身板硬朗,走路有精神,生活也充实。反之,是容易“得病”的哦!
于是,父母拒绝了我们的好意,执意在老家坚持劳动,不单做了三亩多土,还做了七亩多田,春种、夏管、秋收、冬储,忙得不亦乐乎。特别是为了赶栽秧、割谷、收包谷的进度,他们常常是早出晚归,甚至干到半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屋睡觉。第二天清晨,又早起,投入到新的农活中去。
时间一长,父母的手上密布了茧子,粗糙起来,乃至有伤口愈合后的疤痕,成为一朵朵见证勤劳的美丽之“花”;脸盘古铜,那是太阳照射的结晶;额头上刀刻的皱纹,那是风霜雪雨的侵蚀,那是岁月的雕琢;银发渐增,那是时光无情流逝的结果。尽管如此,父母却很乐观,常在电话中坦率直言:劳动最美,一个人一旦恋上劳动,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我们在工作之余,尽可能回归老家看望父母。他们不是在做家务,就是在田土里干活,似乎怎么做也做不完。
目睹此情此景,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只有耐心倾听父母关于劳动本色的唠叨,只有在心底默默地祝福父母身体健康,永葆劳动本色,做出农二哥的精气神,做出累并快乐着的感悟,做出劳动的家风以便传承。
“还是去享享福吧!”不经意间,有好事者劝父母该歇一歇了。人心都是肉长的。父母何曾不想“轻松”,就卷起铺盖到弟弟那儿“休养”。原以为是很快乐的事,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硬是感到不习惯,越来越怀念在老家劳动的日子,返家的念头便滋生了。
无奈,父母回到了老家,依然在田土里劳动,那畅快就涌上心头,那自由自在和幸福就甭提了。
从此,父母不再提到儿子家“休养”的事,一门心思耕耘着田土,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活得精神矍铄,安安逸逸,诠释着“劳动恋”的真谛。而且,通过现身说法,父母已把“劳动恋”的家风传给了我们,成为了佳话。
听,父亲来电告诉我们,谷雨后,他和母亲正抢抓时间栽秧,办田、扯秧、拴秧、甩秧、弓腰栽秧,干得井然有序。虽然会腰酸腿痛,但咬咬牙,挺一挺,就过来了。
那时那地,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禁不住哽噎了。然后,我们由衷地举起右手,向父母的“劳动恋”虔诚地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