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刘延革老师《认识周长》一课有感

标签:
教育 |
分类: 2015小课题研究 |
http://s8/bmiddle/001nOlxHzy6XVpN2LMH27&690
——
前些日,在唐山西山路小学我有幸聆听了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刘延革老师讲的《认识周长》一课,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难得的精彩数学课堂。刘老师与学生通过课前的互动交流,以“小明的锻炼计划”导入新课,环节设计新颖,引人入胜。整堂课紧紧围绕课堂目标组织学习,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兴趣盎然,不但使学生得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想的渗透。深感课堂有底蕴、有味道。特别是课堂中“设计合理的操作活动,促进操作的有效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http://s5/bmiddle/001nOlxHzy6XVpNVMLW44&69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应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富有个性的过程。
有效的动手实践操作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必须明确自己“为何而动”,懂得该“如何而动”,这些在刘老师的课堂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感受颇深。在学生对周长有了直观的认识后,刘老师给出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圆形通过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清晰建立周长的概念。活动一:先是让学生指一指图形的一周在哪里,感知这一周的长度。活动二:比一比哪个图形的一周长一些,接着量一量一周到底有多长,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活动三:指一指,比一比树叶、五边形、半月形、五角星等图形的一周在哪里,拉直之后一周大约有多长。这里突出了“从任意一点出发,绕边线一周,回到起点”三个要素,并且重点解决了曲边图形一周的长如何测量,渗透了“化曲为直”思想,学生的体会不断的加深,至此,对 “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在层层推进的活动中,学生领悟到测量周长除了直接用直尺量外,还可采用“绕线”的方法解决物体的周长,深刻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特殊问题有特殊的解决办法,让他们充分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http://s15/bmiddle/001nOlxHzy6XVpZLJfw6e&690
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深深的感悟到:动手实践活动的有效关键是教师要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要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在操作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有序动手实践操作的习惯,来促进操作的有效性。我应学习刘老师精湛的课堂艺术,让我的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认真钻研,勤于思考,把学到的最终转化为自己的,为自己所用,促进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