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讨】《植树问题》校本教研活动记录
(2015-12-19 18:54:52)
标签:
教育 |
分类: 2015小课题研究 |
授课内容: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活动历程:
教材与学情分析——设计理念及设计思路——课前交流研讨——形成教学设计初稿——第一次跟进研究——课后研讨——二次教学设计——第二次跟进研究——课后研讨——教学反思总结
研讨记录: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模型思想),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情境,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的规律,经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理念及设计思路: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和推理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本节课教学中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引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间隔。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画图小组合作自主的探究,找出规律。侧重的是用“以小见大”的思想,“把大数变小数”的方法进行研究,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再次通过多样形式练习,为了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和理解巩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应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前交流研讨:
【结合课标,吃透教材,形成设计】
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例1--植树问题。本节课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师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这节课时,要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师2: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根据编者的意图,要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师3:在教学中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力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应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学生通过猜测、画图和小组讨论等有效的活动过程,使学生能够发现规律,构建数学模型。
教师4:在教学设计上应根据四基四能的要求,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是重点,因此在设计活动时因本着务实的思想,让学生通过活动真正发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5:五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植树问题,会很感兴趣,学习气氛会很高涨,但这节课的内容学生没有经验,所以在设计每个环节时,要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活动。
教师6:我觉得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有感染力和亲和力,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