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
(2015-12-14 21:13:51)
标签:
教育 |
分类: 2015小课题研究 |
12月14日上午,空中零零落落地飘着雪花,晶莹的雪花像轻盈的玉蝴蝶在翩翩起舞。伴着迷人的雪景,我镇优质课评选活动如期举行。我们有幸请到了小学教研室数学教研员周主任一起参加我们的教研活动。天气虽有些寒冷,但我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我校共展示3节课,其中两节数学、一节英语。镇总校长、视导员、成教校长、我校领导班子及相关任课教师一起参加。我参加了两节数学课的交流研讨活动,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首先,我校张老师执教了一节三年级数学《认识几分之一》,
张老师精心准备,自己备课,反复研究教材,自己制作多媒体,上周五进行了一次试讲,然后在大家的建议下利用周六、日的时间进行细致的修改。利用“闯关”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可以说创意很新颖,很有自己的思想。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以直观形象为主。在驾驭课堂的能力上,对教材的理解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方面今后还要进一步研究。
其次,马老师执教了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计算》。马老师以故事情境引入教学,课堂中能充分的引导学生观察、表达、交流。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在加强“四基”的同时,注重“四能”的培养。因为是一年级的小学生,马老师巧妙的处理教材,将“静止”的画面转换成“动态”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更好的帮学生理解了题意。练习的形式既有层次又具有独特性。首先以基础练习为主;其次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列式并计算;最后,马老师采取与现场听课领导、教师参与游戏互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思考、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教材的挖掘和处理上还要有深度、有广度。在为什么用“+”,为什么用“-”方面进一步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
总的来说,两位新教师在业务上不同程度都有所提高,在自己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正是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结果。我觉得:只要敢于尝试就是最大成功。只有心中有目标,才有前进的动力。同时我们“观课”“议课”,正如古诗所讲:“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为我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角度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就会有不同的感悟。所以我们学会要客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每个人都有亮点,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就看我们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态去学习,就看我们是不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课后进行交流活动。首先两位教师分别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目标策略、目标达成情况进行了说明,对课堂进行总结反思。然后,教研组长分别进行了点评。其次,教研室的周主任结合课标、教材、课堂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评析,讲得既生动、又透彻。同时为我们下一步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最后郑校做了精彩的总结。
听了周主任的评课、讲座和郑校的总结我对数学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就要“高位把握课标、整体把握教材、优化课堂结构”。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毋庸置疑。但我们应关注:教学教什么?教学怎么教?教的效果如何?也就是说,教师要有“目标”意识。第一层是基础目标,后面几层是发展目标,精心搭好每一层,才能为下一层铺垫的更好。每一层就是课堂中的教学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分目标,教学中要注意环节之间的过渡性和递进性,只有每一个环节的目标实现了,才能达成总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要根据学生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把总目标分解成一些小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保证一节课的整体目标真正达成。
而我们教学时往往认为课本上有什么就讲什么,有时感觉课本中呈现的例题很简单,往往越简单越感觉无从下手。实际上课本只是一个例子,如果不能深入理解编者的意图,不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照本宣科。这样只能说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
具体地说,教学需关注:课标、教材、学生。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教学评价)的唯一依据。另外,课标还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一个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三个体现),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三个规定),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两个建议)。我们要直接与课标进行对话。
为什么研究课程标准?
研究课标就好比出发前先研究地图。课本是树冠,课标是树干;课标与课本就如母子关系。研究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就是要弄清楚到底想让孩子们掌握什么,掌握到哪种程度。应如何落实这些要求?教师如果一开始就扎到课本里,就像走进了一片森林,看到只是一棵棵树木而不知道整个森林有多大,离出口还有多远,路在什么地方。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有老师心中有数,学生心中才能有数。只有老师真正的走进课标,才不会迷失方向。
把握教材的意义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开车最怕路不熟,教学最怕教材不熟。
可运用知识结构图、知识树等方法对数学学科的一个学段、或一册书、或一个单元(章、组)、或一类知识(一个专题)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解读和整合。
因为课标只对各学科、学段提出了标准,但是到了年级甚至是一册书,它没有告诉咱们标准。所以我们只能借助教材,不同年级所用的教材对不同的年级都有解读,另外教材背后还有教师工具用书。这样的话,课标结合着教材、结合着学生,对一个年级达到什么水平、一个学期达到什么水平、甚至一个单元达到什么水平,我们必须要研究透。把握教材不仅是指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更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要求教师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教师如果不能熟练的把握教材体系,就难以有效的引领学生学习,教学的效率也就大打折扣。
读懂学生
不能真正了解学生,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是盲目的,课堂也必然是低效的。只有读懂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扎实高效。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如何读懂学生:读懂学生的特点;读懂学生的基础;读懂学生的需要;读懂学生的思路;读懂学生的错误;读懂学生的情感。
优化课堂结构,课堂中体现“四基” 和“四能”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要具有以下三种意识:
脑中有“标”——课标
心中有“本”——课本
目中有“生”——学生
我们的课堂一定有内涵、有活力、有实效、有味道、有后劲。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课堂的高效。
感谢周主任今天在百忙之中参加我们的教研活动。为我们指点迷津、传经送宝。在您的指导帮助下相信我校的教师一定会更加务实、更加有干劲,一定会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