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中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015-03-29 16:25:46)
分类: 教学案例

新课程理念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只能用为教课的依据,要教的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不难看出,教师对教材的合理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一名词,我们并不陌生。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我们却有些迷茫、彷徨。哪一部分该留?哪一部分可以删掉?哪一部分可以调整……一连串的问题摆在面前,真是有点束手无策的感觉。

首先我们应该思考几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这样设计?编写意图是什么?本节课“四基”“四能”的目标是什么?通过哪些策略和方法来落实这些目标?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去学习课程标准,看看本学段的目标与要求。通读参考书,读懂作者意图,读懂教材,明确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根据实际进行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为本节课的目标达成做好充分的预设,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下面我以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向与位置》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谈一下我在教材理解和运用上的一些体会。教材首先为我们呈现了这两幅情境图。

 http://s7/small/001nOlxHzy6R4UU0w98b6&690
     其编者目的是以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周边的建筑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来引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的,目的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引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为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所以必须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入手。首先让学生会用准确的语言(前后左右)描述位置关系。但在实际教学中,针对我们农村三年级的孩子,他们能对北京天安门有多少了解?毕竟学生年龄小,空间观念差,仅凭在室内观察图片学生很难置身其中,这样的场景很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增加困难。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了处理,及时调整了教学活动,既尊重教材,又用好教材。

 首先以我们身边的场景为载体,选取学生最为熟悉的校园为素材。先将学生带到学校的操场,观察校园周边的建筑物,让他们亲身去体验、去感受。然后让学生用(前后左右)的语言来描述位置关系,此环节可以随时改变方向,让学生多方位体验。在此基础上分小组进行组织教学,每5人为以小组,其中1人站在中间,其它同学站在四周,然后用(前后左右)的语言来描述位置关系(可自由轮换),并使学生懂得前与后、左与右是相对的。此环节学生的兴趣浓厚,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去感悟、去理解。

 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方向(东南西北)的教学,让全体学生面向早晨的太阳,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知道太阳早晨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边落下。教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先认识东和西,再认识南和北。随后2人一组进行练习,并懂得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为下一步平面示意图的学习打好基础),最终使学生能达到指定面向任意一个方向,很快说出其它方向。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做好巡视、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帮其改正。最后教师找个别小组进行全班展示,以便进一步总结,提高学生的认识。

 然后,组织学生回到教室。在室外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以开展智力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辨认教室的东南西北并指定面向教室的任意方向,很快说出其它方向。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东南西北的理解,强化对东西相对,南北相对的认识,为学习后面的平面示意图做好铺垫。紧接着出示课本例1,以“挑战”的形式让学生尝试解决,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同时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一数学理念。

 最后,进行平面示意图的教学。采用动手实践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动”起来,由学生自主设计。此环节学生的设计有道理即可,最关键的是要注重操作后的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在感悟中提升。教师给予必要指导,总结归纳: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教学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这时回归到本单元的主题情境图。让学生感受天安门的场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进行位置描述,做到学以致用。课下布置实践性作业,为我们的校园设计平面示意图。

 的确,上课不能只是教教材,而是要用好教材教出有创造性的学生。“教教材“只能做传统的“教书匠”,“用教材教”才是现代教师所具有素质,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要想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首要的就是要用“心”来理解课程标准,用“心”来揣摩教材,用“心”来学习教学参考。如能把自己的思想和教材的意图融为一体,那么将会实现对教材完美的使用,创造与时俱进的崭新课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课题设计论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