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滑稽爸爸蔡嘎亮 再大的事也阻止不了我送考

(2006-06-29 10:09:06)
分类: 媒体报道
    高考3天,送考、陪考的行列里出现一张当红的面孔——自称“草根英雄”的蔡嘎亮。

    父女双挡

    9日,高考最后一天。早上7点,记者如约来到蔡家。

    蔡嘎亮正在吃早饭,还有些睡眼惺忪:“说心里话,我从没起这么早过。”由于工作时间特殊,女儿自读初中起,就没享受过爸爸的接送服务。

    但,高考3天,蔡嘎亮特意向工作室请了假,话说得很绝,“再大的事情也阻止不了我,我一定要送我女儿。父母要是不送考,孩子考不好,(父母)就应该‘枪毙’!”

    闲聊间,女儿从自己房间里出来。蔡嘎亮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去:“老蔡啊,这两位是爸爸的记者朋友,一会儿也要采访你,你要配合哦……”女儿抬头,乖巧地笑了一笑。

    趁女儿洗漱,蔡嘎亮介绍起“老蔡”这一称呼的来历来:家里人不是叫她“菜菜”,就是叫她“老蔡”,其实她的全名很好听,叫蔡燕霖,“听上去和台湾歌坛小天后的名字差不多……”

    “女儿的性格还是很像我的,开朗,很独立、很要强,歌也唱得蛮好听。我也想过送她去国外念书,她好像不大愿意,说是不放心家里。”正说着,“老蔡”坐过来吃早餐。蔡嘎亮凑上去逗她:“为什么不去国外念书?是不是舍不得爸爸?”

    沉默片刻,“老蔡”脱口而出:“(舍不得的)好像不止你一个吧。”能说会道的蔡嘎亮竟然一时语塞,摆出一副讪讪的表情,向记者“抱怨”:“我是很喜欢女儿的,很爱她的,不过,她知不知道就吃不准了。”

    “当然知道啦。”这边话音刚落,女儿已经接口了。

    “我经常在台上说的,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女儿。”

    “每个爸爸,对每个家庭都是很重要的呀。”

    ……

    父女俩个一搭一档说个不停,仿佛是配合说段子,女儿的冷幽默逗得蔡嘎亮笑开了花。

    看着女儿低头吃着碗里的红枣莲心羹,蔡嘎亮又开始忆苦思甜了:“想当年,我们高考,哪有这么多好东西吃啊……”他顿了一下,将右手食指伸到女儿面前:“就荷包蛋——一只!”然后又用苏北话学起母亲的腔调:“当年我妈说:‘宝宝啊,你慢慢地考,不要急嘎!会做的先把它做掉……’”

    蔡嘎亮手舞足蹈的样子,引得女儿开怀大笑。这一来,他的话又多起来了:“不管结果怎么样,我认为女儿考到现在,已经算是成功了。我觉得她的一只脚已经踏进大学了……其实,现在就算考进大学也不代表什么,最主要的是身体健康、心情开朗,人要活泼……”

    送考明星

    8点15分,蔡嘎亮和女儿的身影出现在市北中学门口。

    这边,嘎亮附在女儿耳边交代着什么,那边,其他送考的家长已经骚动起来。“这是蔡嘎亮啊?”“是的,是的,前两天也来送考的。”“他女儿和我女儿是一个班级的。”“他对家里人倒蛮好的……”有的家长私下讨论不算,索性走过来搭讪:“嘎亮,这两天在忙啥啦?”

    忽然,人群中闪出一名青年男子,上前就握住蔡嘎亮的手,说:“总算见到你了。”蔡嘎亮不明就里,一脸茫然。男子趁势自己介绍:“我是蔡燕霖的班主任。”

    “原来是这样!”蔡嘎亮有些尴尬。事后,他向记者解释:“我太忙了,家长会从来都是她妈妈和姑姑去参加的,所以没有见过女儿的班主任。”

    可这并没影响班主任对蔡嘎亮的热情。他拉着蔡嘎亮和记者,唠起了蔡燕霖在学校的表现:“她是班级里的生活委员,很懂礼貌的,你看她给人递东西、接东西,全都是两只手的……她在学校里也非常多才多艺,弹吉他呀,唱歌呀,表演呀,都很不错的;在班级里为人非常好的,而且很低调,很多同学都不知道她的爸爸是谁……”

    听老师这样表扬女儿,蔡嘎亮笑得很开怀:“你看,老师都说了,我们女儿就是这样的:不管什么东西都是双手接送,这个是我们家的规矩,我们家的家教很严的,比如,她很小的时候就教她,和人家讲话,必须要四目相对……”

    蔡嘎亮说罢自己的“教女有方”,又和老师及若干家长聊了三五分钟,就到了考生进场的时间。蔡嘎亮一下挤出送考的人群,冲到紧贴校门的地方,做了一个夸张的挥手动作——舞台上那个滑稽的蔡嘎亮回来了。

    目送女儿走进考场,蔡嘎亮才放下功架,笑嘻嘻冲着记者说:“呵呵,今早我蔡嘎亮倒变成明星来!”

    幸运手链

    “虽然有句话讲,‘儿子像娘,金子当墙;女儿像爷(爸爸),烟纸店打烊’,但是,我的女儿‘老蔡’,我是老欢喜的。”许是职业习惯,即便说到女儿,蔡嘎亮也以“段子”开场。说罢,他从口袋里掏出皮夹子,从隔层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张纸条,递给记者:“这是考试前几天,女儿留给我的。”

    记者接过纸条,读出上面娟秀的字迹:“爸爸,谢谢你给我的鼓励,我会尽力的,不让自己后悔……上次给你买的水晶,要戴哦!它叫‘绿幽灵’,是助健康、事业的,最主要是有我的心意在里头!心诚则灵,一切会顺顺利利!”接着,蔡嘎亮撩起左手袖子,露出手链,说:“就是这根水晶,兰心大戏院的演唱会以后,我一直戴在手上。”

    蔡嘎亮告诉记者,平常生活中,由于父女两人的作息时间不同,很少有见面聊天的机会。女儿经常给他写信或者留小纸条。“皮夹子里这张是最近写的,我还收集了许多以前的信。”让他最为感动的,是当年,他为自己的演艺前途感到困惑时,懂事的女儿常常以书信的形式安慰他。“她曾经写过一封信给我,说一个成功的人,不是他的学历高低,不是他有多么的聪明,而是在他有困难的时候,懂得如何去面对……”读罢这封短信,蔡嘎亮感动得热泪盈眶。

    女儿尽管才18岁,已经十分懂事和独立,有时候,甚至还担起了照顾爸爸生活的角色。“有时候,我太太一早去上班了,如果女儿在家的话,他会帮我弄吃的;每天早上,她还帮我把订的报纸拿上楼。有时候她会像个小大人一样埋怨我:‘鞋子穿穿好’、‘老样子又来了’,看到我抽烟,还会说‘NoSmoking’……”

    面对女儿,蔡嘎亮时常自责“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

    “对于女儿,我还是有愧疚的,因为实在太忙了,根本顾不了太多。从小到大,女儿的家长会我从来没有开过;除了她的生日外,平时正儿八经陪她吃饭、旅游的时间从来没有过……”

    女儿抱怨过吗?“没有,她总是一笑了之;倒是我太太,有时候会抱怨。女儿还劝她呢:做艺人的就是这样的,没有办法。女儿在事业上非常理解和支持我。”蔡嘎亮颇为无奈地说:“其实,我很矛盾,我今天这么忙,也都是为了她,希望让她能够有个好的未来;当然,如果没有女儿的支撑,我根本不会有今天……所以,有时候,我抱着她,甜酸苦辣的感觉都上来了,但是也觉得值得。”

    谈到女儿的将来,蔡嘎亮说,目前还没有很具体的打算,但是,“不希望她将来走我这条路,太艰辛了”。他对女儿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活泼一点,做个有用的人”,而最重要的是“希望她身心健康”。

    女儿眼中的蔡嘎亮 他要别人宠宠他

    9日下午,结束了最后一场高考后,蔡燕霖如约和记者联系,说说她眼中的爸爸蔡嘎亮。

    爸爸在家的时候,其实并不像在舞台上的样子,不是那样很滑稽的。其实,我喜欢爸爸很开心的时候,但是又不是舞台上的那种开心。

    比如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他和家里的狗狗玩。当时,狗狗向他撒娇,坐在他面前,眼睛无辜地看着他,很乖巧的样子。爸爸看着就笑了,说:狗狗好可爱……那一刻,我觉得爸爸很可爱。

    那时候的他,很开心,我很喜欢。那种开心是和舞台上的开心不一样,在舞台上,他多数都是为了台下的观众的开心而开心的,而那种状态下,他的开心是很自然的,发自内心的。

    爸爸在家里,有时候是会有点小孩气的,需要别人来宠宠他,所以,我和妈妈都会宠宠他。在生活上,他挺丢三拉四的,比如,吃完饭,碗就放着了,不会去收拾,有时候需要我像个小保姆一样,每天跟着他,帮他收拾。以前,他的作息时间是中午起床,如果我在家的话,就会给他弄吃的,然后他就去上班。不过,现在他更忙了,我们很少碰得到。我是挺希望一家人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一起出去旅游、吃饭的。但是再想想,他在外面打拼、建立事业,也是为了我,为了家庭,所以我挺理解的。

    现在,只要有机会和他在一起,我喜欢和他开开玩笑,存心和他顶顶嘴,也是一种撒娇的方式吧。

    最近一阵,我一直在紧张地复习功课,每天都会弄到很晚。有一次,不知道是我复习晚了,还是他回来早了,我刚刚睡下去,他就回来了。那个时候,大概是半夜一点左右,他轻手轻脚地进来开灯,看看我有没有盖被子,然后又在我的书桌前写了点东西,但始终没有叫我。

    第二天,我发现,他在书桌上给我留了一张条子,上面写了一些鼓励的话,大意是说:尽你最大的努力去考,只要努力过,自己不后悔就可以了,无论如何,爸爸和家人都会支持你的!其实,爸爸确实给我蛮大的自由度的。

    这次高考结束后,我有个心愿,希望爸爸能够多留一点时间给我,让我们一家三口能够出去旅游一次,一起去看海。我挺想去三亚的。前两年暑假,都是我和妈妈出去玩的,但是这次希望爸爸能够陪我一起去。

    还有,爸爸在生活当中,其实还是蛮沉稳的。尤其是前两年,爷爷去世后,我感觉爸爸也长大了许多。

    让蔡燕霖最后在电话里说一句送给爸爸的话,她想了一想,十分认真地说:“老爸,其实,你是我们全家的一棵大树。有时候你为了家里会很辛苦,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很支持你的!不管有什么困难,大家都会陪你一起克服,不管你会怎么样……我都会支持你……家和万事兴,任何困难都会度过的!”

    说到这里,在电话那头,蔡燕霖的声音有些哽咽。问她为什么哭,这个懂事的女孩小声答道:“爸爸太辛苦了,爸爸很不容易……”

    校董爸爸 育子要划时间表

    本报记者郁蕊芬/文

    “教育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以人为本的科学。”一提孩子、教育的话题,身为“金苹果双语学校”董事长的张文荣立即转入专业状态,“教育男孩和教育女孩肯定是不一样的,就连教育长相好看的女孩和长相不好看的女孩都不一样的……”

    张文荣的“教育经”并非来自专业书籍,而是他做父亲的亲身体验。

    41岁的张文荣有两个儿子,老大19岁,老二17岁,一个在上海某大学读大二;另一个远在英国念高中。

    “对一个好父亲来讲,应该在孩子一出生的时候,就给他指定一个好的培训计划,在适当的时候,让他做合适的事情。”张文荣说到做到。

    孩子长到两岁,做父亲的给他们安排了人生第一课:学游泳。理由是,“这般大孩子对水还没有产生恐惧感,以为游泳就是玩水,在玩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一门技能”。一旦错过这个时机,孩子怕水是其一,有了自己想法和主张是其二,大人要是逼着学,不但效果大打折扣,还会影响父子感情。

    “会游泳的孩子,身体底子好,从小就不怕冷,抵抗力特别强。身体好了,以后做什么都有了好的基础。”据说,两个儿子从小到大,冬天出门只在短袖外面套一件厚外套。

    人生第二课学的又是什么?“孩子在4到6岁之间的时候,我让他们背唐诗。”张文荣分析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脑力开发的时候,背诵的东西越多,对于提高他们的记忆力越有效。”背着背着,两个儿子对文学都产生了感情。

    过了这一阶段,父子间的沟通变得空前重要。无论多忙,张文荣每周末一定抽出时间陪他们,有时是游泳、做运动,有时是吃饭、聊天。“通常是问问他们都在做些什么,提醒他们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讲些故事给予他们启发。”即使到了如今,张文荣依然保持着和大儿子之间一个月一次父子恳谈,至于远在英国留学的小儿子,则是短信常发、电话常通。

    “好的父母,不是逼着孩子学习,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的学习。”在张文荣看来,身为父母,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对孩子的教育,只要有个指导思想就可以了,不要什么都给小孩搞定,事事都代他们亲历亲为。”他主张“放手”,“让小孩子自己去做,这样能力才会增强。”

    有一件往事,让张文荣印象深刻:小儿子从小个头小,也很调皮,常在学校里“惹事生非”,偶然也会被一些高个子同学欺负。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次他回到家里就直奔到张文荣面前“诉苦”:“老爸,我知道你这个人很懒。可无论如何,你要到我学校里去一次。”

    张文荣追问原因,儿子撩起额际一撮头发,委屈地告起状来:“班级里一个同学,比我高半个头,动不动就打我,今天头上被打出了一个乌青。”

    张文荣没有发火,也没有急着给孩子“报仇”,而是不紧不慢地问了一句:“你不是很有能力吗?这点事情也要我解决吗?”

    “那我该怎么办?”

    “你打不过别人,就不能和别人交朋友么?”

    小儿子心领神会,第二天,就拿着一些好吃的零食和有趣的玩具“化干戈为玉帛”去了。

    两星期,小儿子兴冲冲地跑来报喜:“今天,隔壁班的一个同学欺负我,我们那个高半个头的同学帮我了。”张文荣假装吃惊地问事情的来龙去脉,暗自得意于自己不露声色的成功诱导:“小孩间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要鼓励他们自己解决、处理,家长只可以引导他,指导,不可以着手帮他解决。这样他才会知道,打不过就不要去打,可以用别的方法化敌为友……”

    在张氏教育下长大的小儿子向来都很独立,“主意也多”。初中毕业,他提出要出国留学,张文荣一口答应。和很多家长送子出国不同的轰轰烈烈不同,除了一些生活必备品外,张文荣在儿子的行李里放了两面中国国旗。“儿子读的是一所很好的学校,经常举办大型活动,我让他参加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把国旗拿出来。我还经常写贺卡叮嘱他,要先爱国,再爱家。”

    问张文荣,他在两个儿子心目中是个怎样的父亲?他想了想,说,“我也说不清楚,可我认为,父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教育儿子,父亲应该教他如何承担责任。”

    对于两个儿子的将来,张文荣自有打算。“大儿子性格相对内向一些,个性沉稳,读书很认真,现在看起来可能经商的头脑弱一些,我希望他能做个公务员;小儿子很灵活,虽然从小成绩不是最好,但是综合能力不错,今后可能比较适应做生意。”

    打算归打算,张文荣也不会逼着孩子按部就班。“不会对他们要求太高。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但是这种希望也得顺其自然,也要和社会背景和自己的能力相结合。”作为父亲,他对儿子的冀望非常朴实——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有用的人。”

    全职爸爸 肄业博士培养未来博士

    本报记者郁蕊芬/文

    “Dad,what's the time?” (爸爸,现在几点了?)“It's about o'clock.”(大约5点钟。)

    “5o'clock?Can get up and go out?”(5点钟?我可以起床了么?)“Yes,if you want.”(如果你想起来的话,当然可以。)

    “Of cause do.”(好,那我起来了。)

    这是48岁的肄业博士袁鸿林和6岁女儿袁小逸之间常有的对话。他们并非定居海外,只是浙江省海盐县一对极普通的父女。

    袁鸿林,浙江海盐人氏,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南开大学博士肄业,曾任大学教师,也下海做过生意。3年前,他毅然抛下工作,回海盐老家,做一个全职爸爸,为的是——给女儿创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把她培养成一个小博士。

    让袁鸿林作出这一决定的,是女儿的幼儿园老师写的一句评语:在群体中,正常表达有问题……”“那会儿,小逸两岁零8个月大,在家的时候活泼好动,一进幼儿园就像变了一个人,常常躲在教室的角落里,不跟其他小朋友交流。”他回忆道:“一开始以为她只是不适应,可过了一两个月,她的状态还是没有改善,异常反应变本加厉: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生病,出勤率只有50%;对小朋友不理不睬,进入半傻的状态……”

    这样的状况持续近一年后,袁鸿林决心放弃生意,“回家”全职教女。跟着一同“回家”的,还有“在幼儿园痛苦得实在呆不下去”的女儿。

    2003年6月,距小逸4周岁生日还剩一个月,袁鸿林开始给她开课。

    “一开始,通过教她感兴趣的画画、唱歌,用她喜欢的玩具、小零食作为奖励,不断延长她的专注时间。”在这一阶段,袁鸿林并不在意女儿究竟学到多少,只关注她是否静心专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发现,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延长她的学习时间:一是转换学习内容,二是短暂性间歇,做做其他活动。”

    3年中,袁鸿林坚持每天让女儿学习两个小时英语、半小时日语、半小时古汉语、半小时小提琴、半小时绘画,另外还安排算术、讲故事等各种知识性的课程半小时,文化娱乐活动一个半小时以及3小时的户外游戏或体育活动。

    如今,6岁的小逸已经通读了《三字经》、《论语》、《古文观止》等经典名著,现代白话文的写作十分通顺和流畅;至于英语,不仅完成了《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的学习,还学习了《剑桥少儿英语》二、三级和《全国英语等级考试教程》(一)等教材;此外,她还学习日语、法语;也会拉小提琴、下围棋、写毛笔字……

    很多人问袁鸿林,你女儿现在是个什么水准?他回答道:“她的英语可能和高中生一样,数学可能是小学四五年级的水平……呵呵,不好说。”他解释这个“不好说”,“我对孩子的教育完全是在传统模式之外的,是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完全将学校课程打乱了来教。”

    对于女儿的未来,袁鸿林很是乐观:“如果她在语言方面发展得好,可以往这个方面冲。”当时,如果她的兴趣变了,(发展方向)也可以调整。如果要走学术的道路,拿个博士学位什么的,也是可以的。”

    在女儿心目中,父亲会不会已经成了老师的代名词,父亲会不会不再可亲可爱了?袁鸿林倒是一点不担心:“我是主张亲子教育的,我既是她的父亲,也是老师,更是朋友和伙伴。”女儿小逸也有自己的想法:“我支持Daddy的亲子教育。”

    袁鸿林最近和网友就“亲子教育”和“易子而教(家长间交换子女教育)”进行激烈的论战。小逸非常坚决地站在父亲的一边:“要是‘易子而教’,不就把我变成孤儿了吗?没有母爱和父爱了,还要到陌生人家里生活,小孩子会觉得很不熟悉,很不安全,也就不开心了。小孩子要是不开心了,会学得好吗?我就喜欢跟爸爸在一起玩,我想,所有的小孩都跟我的想法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