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很久以前,那时候女儿还没出生呢,在街上听到过这么一首儿歌:“三轮车,跑得快,上面坐着个老太太,要五毛,给一块,你说奇怪不奇怪。”我当时就被雷住了:这写的是什么词啊?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啊?居然还给谱了曲。真的是不知所云,是我落伍了还是孩子有着超凡的理解能力?他们会喜欢?如果喜欢是因为什么?滑稽?顺口?当然只是那么一想,因为那时儿歌和自己好像没有多大联系,笑笑就过去了。不过这儿歌也真的琅琅上口,听一遍就记住了。
如今女儿渐渐长大,早已步入早教的年龄阶段,就想着在家也教她点什么,免得虚度光阴。第一想到的当然是儿歌,便去买书的地方转了转翻了翻,结果愣是没敢买,书上的内容确实都不敢恭维。读来读去,都不如所谓的顺口溜。咱不提倡儿歌内容要多么复杂,但至少应该有一点知识含量、教育意义吧?否则学她有什么用?
就像这首“三轮车”,为什么说“要五毛给一块”啊?是心眼好吗?如果孩子突然问你这个问题,你该怎么回答?有的网友挺有意思,说老太太因车快怕颠簸,就多给车夫五毛钱,让他慢点跑,就当跑个来回了;还有的网友说是因为老太太没零钱,所以就给了一块;还有的网友说额外的五毛是聊天费!可关键人家只要了五毛啊!我看是缺心眼的可能性比较大,否则要是心眼好的,还问什么奇怪不奇怪?可又怎么可能把这个答案告诉孩子呢?成人都想不明白,孩子能想得明白吗?教是瞎教,学也是瞎学!不如不学。
当然书上也有像“小白兔白又白”这样经典的好儿歌,可惜为数不多。总不能因为几首好儿歌而买一堆糟粕回来吧?儿歌和童谣一定要因为它自身的“好”而得到广泛流传,绝不是附属在好的东西后边,强迫人家接受。至少,我不想接受这种强迫。否则,教孩子的时候,再问一万个为什么,怎么回答?因为那些儿歌和童谣本身就是胡编乱造,除了有些押韵,既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又不能勾勒形象的画面。
所以,干脆买了一本儿童版的唐诗三百首,先应应景。虽然说内容深了点,不易理解点,但总归是有头有脸、拿得出手,强于那些言之无物的所谓儿歌。
实在想教儿歌,就在网上查查,过滤过滤,弄个手抄本,嘿嘿。
比如
小松鼠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找不着,
找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个,
让我数一数。
数来又数去,
一二三四五。
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
天天早起练身体。
你拍二,我拍二,
天天都要带手绢。
你拍三,我拍三,
洗澡以后换衬衫。
你拍四,我拍四,
消灭苍蝇和蚊子。
你拍五,我拍五,
有痰不要随地吐。
你拍六,我拍六,
瓜皮果核不乱丢。
你拍七,我拍七,
吃饭细嚼别着急。
你拍八,我拍八,
勤剪指甲常刷牙。
你拍九,我拍九,
吃饭以前要洗手。
你拍十,我拍十,
脏的东西不要吃。
红绿灯
大马路,宽又宽,
警察叔叔站中间,
红灯亮,停一停,
绿灯亮,往前行。
做早操
早上空气真叫好,
我们都来做早操。
伸伸臂,弯弯腰,
踢踢腿,蹦蹦跳,
天天锻炼身体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