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国庆60周年征文消费方式礼金变化休闲 |
分类: 国庆专题 |
70年代,那时候我刚记事,随父母参加过亲朋好友的婚礼,还压过婚车呢!不要惊奇,只是自行车,嘿嘿。我一路都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觉得很有档次,因为别人都在步行。有人告诉我,到了男方家里,不给红包千万不要下车啊!果真,刚开始人家不给红包,就要抱我下来,我说什么也不肯,不得已,只好拿红包做交换条件。不过红包里也不过是2块钱而已。因为那时候结婚的礼金很少,一般都是2块钱,关系好一点的是5块钱,最多也不过10块钱。
80年代,大哥结婚了。父母对这次的婚礼抱有很大的希望,因为那时候的礼金行情最高已经达到了50元。可结果却让父母伤心了很久。农村有这样的风俗习惯,就是最亲最长的人要先上账单,然后按顺序排下去,并且看着前面的情形花钱。父亲的长兄排第一个,20元!他这一花不要紧,几乎影响了所有的亲朋好友,最后的礼金总数大打折扣。事后,父亲一直追问大伯为什么那么做?可事情已经发生了,无论如何也无法挽回。
90年代,姐姐和二哥先后结婚了,那时候的最高礼金已经上了100。关系一般的还滞留在30、50的水平。
千禧年后的第一个10年,我结婚了。这时候的礼金行情有了飞速的提高,少则几百,多则几千。收到钱的时候挺乐和,不过只是暂时的,因为这笔钱早晚要还回去,即使人不到钱也得到啊。也有不还的,我有这样一位同事,他结婚时,我花钱了。随后我结婚,他愣是充耳不闻,没有任何行动。既愁人又气人。
这几年的另外一个转变是,礼金不再仅仅用在婚礼、生子等事项上,而是遍地开花。搬家要随礼金,开店要随礼金、考上大学要随礼金,等等,就连农村开一个榨油作坊也要办一办,收一收大家的礼金。你经历过这样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