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行为的目的性(附图)

标签:
语彤nicole小贝行为目的育儿把手大拇趾婴儿大脚趾 |
分类: 成长点滴 |
记得小贝刚开始看手时总是跌跌撞撞,怎么也不能准确把手放到眼前的最佳位置,要么远了要么近了要么偏了,反正总是不能恰到好处,还急得哇哇乱叫。而这几天看手对她来说,已经是小case,轻而易举的就可以看到,而且只屑一顾。让人感觉小贝已经不喜欢看手了,或者说,看手只是她的一个捎带动作。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我们突然意识到看手并一直都不是她的终极目标。以前的所有努力都是有目的的,都是为了一个结果,那就是吃手。看手只是她的定位过程。现在小贝只要把手抬起来,用眼扫一眼,就能把手准确而轻松地放进嘴里,吧哒吧哒地吃起来,那个享受!不像以前,想吃手时,不是打在眼睛上就是打在脸蛋上,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放到了嘴里,早已累坏了,吃手的兴致明显大减。现在好了,学会了看手,学会了定位,一切都变得简单,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而且我相信,不用几天,她连手都不用看了,凭感觉就能把手准确地放进嘴里了。但恐怕那时候她也将渡过吃手的阶段。
我们从来没有刻意地阻止小贝去吃手,因为这也是她要经历的一个特定阶段。院子里就有个孩子,已经半岁多了,才开始吃手,因为她妈妈在她两个月的时候曾抑制她吃手。后来才得知,如果小时候不让孩子吃手,孩子到了1岁、两岁、甚至更大的时候仍会不停地吃手。还听说一个孩子,在会走之前,没有爬行过。父母都为孩子的聪明而高兴。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他们发现孩子虽然会熟练走路,但仍然时不时地爬上一会儿,上了学以后,还在爬。咨询专家以后才知道,原因就是那孩子曾经省略了当初应该爬的过程。真的应了那句话,丢掉的早晚都会补回来。
所以,莫忽视孩子的任何一个自然动作,莫去阻止孩子的任何一个自然动作,或许那都是必要的,有目的性的。孩子都有他们的主管意识,他们都很清楚他们想要什么。做父母的一定要仔细去观察和体会。比如哭叫,饿的时候和撒尿的时候完全不一样,完全可以判断出来你是该喂食还是该把尿。
昨天,突然想给小贝吃自己的脚。在我的辅助下,终于吃到了大脚趾头。她的一只手还上来帮忙扶着呢。好像味道真的不错,吧哒吧哒。我把她的脚放下后,她总对那只脚的大拇趾虎视眈眈,拼命地要把头伸过去,而且那只脚的大脚趾也会单独的动呢。她心里想的肯定是要吃它。现在看那只脚趾头已经成了她的习惯。相信不久后,在她自己的努力下,一定会自己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