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又一岁
(2012-01-30 02:41: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足迹 | 
世界末日年除考研作文之外的第一篇文章,说说有关自己的事,无逻辑,无情绪,无文笔,无思想,无主题,更无代笔。
年差不多就算过去了,还是那句话,真快。都不知道怎么就过了一个月,虽然过程挺充实的。
月初自己去了北京,为了那不靠谱且毫没准备的梦,在夜色里拖着箱子到处找旅馆,那场景当时就让我想到了那些烂掉牙的影视剧,考研第一天北京下起了雪,在飘雪中走在一条陌生又熟悉的道路上,那天的情景永远都忘不了。也许若干年后,当我再去回想这次考研经历,第一个想到的可能还会是那个飘雪的清晨。
考完试就踏上了去往哈尔滨的火车,在恶心那呆了两天,感受了一下工科学校的生活氛围,体验了工大食堂的美味早餐,和高中同桌在寒风中遛街聊天,对于我这么不讨人喜欢的人来说,还能有几个可以放下所有杂质去安然投靠的朋友,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可惜的是,还是有几个本可以成为一生知己的人就那么失去了,除了可惜还是可惜,文字在有些感觉面前无比苍白,当然也有自己能力低下的原因。
还记得第一次上大学寒假回家,当火车快要驶入大杨树站的时候,差点没激动的哭出来,那是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和家乡是如此疏远和陌生,同时又是那么的熟悉和热爱。但现在我发现已经完全没有当时那种感觉了,就算离开再长的时间可能也不会那样,到家的那天天还没亮,月亮挂在天上清冷异常,我没打车回家,而是选择步行,于是在那个一个人都没有的早晨,安静的只能听见自己的脚步踏在雪上的声音,月光淡淡的洒在周围,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初中,曾经无数次在同样的月光里,在同样安静的早晨走向学校,那时对生活充满的满足,对未来充满了幻想,每天除了惦记女生之外没其它的烦恼,现在想来无比遥远,月光永远都不会变,变的只会是岁月。
到家之后,突然感到时间的不留情面和自己的不知珍惜,匆匆半年,一事无成。我不知道还要经历多少个这样一事无成的半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
过年那天其实过得还不错,但是快要跨年的时候心情却差的可以,收到了曾经最好朋友的拜年短信,感慨万千,看过晚会,一遍遍听着费翔的《故乡的云》,打算写点什么,打了几个字才发现语塞已成了和慢性咽炎一样让我摆脱不掉的不算小病的小病,所以睡觉做梦成了最后可以做到的具有实质效果的措施。
自姥去世之后再没贴过一次对联,更没放过一次鞭炮,所以年味对我来说早没从前那么重要,我现在仍能记得起过去七八个年头当天的所有情景,甚至连当时我用的牙刷是什么颜色的都能想的起来,但一次又一次在现实和回忆中穿梭并没有让生活过的更好一些,其实改变更多的还是心态,从前过年做的事情跟现在过年做的事情并没有差去多远,但就是觉得没意思,所以说长大有什么好。
从小都是在过农历生日,所以说我现在已经23岁了,虚岁来说已是24,按童年算我这是个完全不着边的老不着调,按青春算这是个濒临暮年的最后挣扎,按整个人生算这是年龄正好值得奋斗激情正佳无往不利的岁数。23岁的孔子开始收徒教学,23岁的项羽杠鼎举兵,以五万人在巨鹿大败秦军二十万,23岁的苏轼吟出“夜露清凉搀月去,青山微薄桂枝寒,凝眸迷恋玉壶间”,23岁的岳飞背负“精忠报国”奔赴沙场,23岁的福尔摩斯开始迈向了自己辉煌的侦探道路,23岁的贝克汉姆站到了世界杯的舞台,虽然结果并不如人意……23岁的我坐在这里,晃悠着如同浆糊一样混乱的脑袋敲着毫无意义的文字,未来对我来说比现在外面的夜色还要黑。
大二那年曾计划写部小说叫《那年,我们十三岁》,后来因为太懒作罢。十三岁,我最怀念的年龄,转眼已是十年,不知那时的同学现在可好,不知那时的老师可好,不知那时的我可好,又想借用那句经典的话了,二十三岁的我坐在这里,放眼望去,满眼都是自己十三岁时的身影。
也许,那时的我已在回答;“我很好,你好吗?”
但愿有一天我也能回句“我很好”,总有那么一天,希望快点到来。其实说到头一切还是要靠自己。
新的一年,新的一岁,只愿一切都好。
写出来才发现,这篇东西跟我想象的一点都不一样。
无论怎样,生日快乐。
以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