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读《额尔古纳河右岸》

(2009-04-21 17:11:19)
标签:

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

文化

分类: 评头论足

   “那片春天时会解冻而变得泥泞,夏天时绿树成荫,秋天时堆积着缤纷落叶,冬天时白雪茫茫的土地,对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我就是那片土地出生和长大的。”——迟子建

    和迟子建一样,我也是在那片广袤而富饶的黑土地出生和长大的。这位出生在北极村的女作家就读大学的城市距离我的家乡只有不到两小时的车程。也许是因为“同乡”的“情谊”所产生的亲近吧,当我读完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后,我仿佛听到了来自万里之外的家乡的熟悉的风声。

    我的家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地处大兴安岭南麓。除了汉族之外,这里最重要的民族就是鄂伦春和鄂温克,而鄂温克人正是这本书书的主人公。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我的家乡并不是外地人想象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典型蒙古草原风光,更多的是各种各样数之不尽的树木,以及连绵不断的山岭。柳树如初生婴儿般细嫩的翠芽,杨树云云如华盖的葱茏绿荫,枫树与其它树种的火金交融,松树在寒寒冬日中的一抹顽强的墨绿,以及树挂雾凇点缀下的婀娜身姿,这所有的加起来,便是我家乡的一年。

    作为最新一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老实说,我并不是十分喜欢这部《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美的文笔,对于那些远离尘嚣勇敢生活的少数民族的关怀与讴歌,以及对滚滚红尘和灯红酒绿的物质生活下人性的转变和妥协所发出的哀伤与无奈,是这部作品的最大光辉。但是,过多的迷信描写和单薄的情节设置实在让我无可奈何,一次又一次的死亡让人抓狂。所以,拿整个小说来说,我更喜欢最后的那一篇跋《从山峦到海洋》。在这篇跋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善良,真诚,对整个世界都怀揣着一颗仁爱之心的女作家。她与读者距离如此之近,仿佛促膝而谈般的诉说着自己的心情和感受。有时,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位可以交换心情的朋友,而并非高高在上的著作者。

    我是一个极端的恋家主义者,身处中原却时时怀念这东北的辽阔黑土地。及至二十岁,才发现自己的思想画了一个圆圈重新回归于原点。小时候很满意自己的家乡以及脚下的土地,稍长后开始放眼山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许许多多成功人士那样锦衣玉食,高贵典雅,一辈子醉生梦死,享尽荣华。如今的我读了更多的书,见识了更多的人和事,才发现,人世间最美好的恰恰就是被我们所遗弃的。正像书中那些鄂温克人民,既向往又无奈的融入现代社会,最后又不得不回归自然,回归原点。其实,我想,人生就是一个圆圈,只不过是有些人的周长和弧度大些罢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鹿,对于鄂伦春与鄂温克的猎民来说,驯鹿就如同星星与月亮那样密不可分。在我的家乡大杨树镇,至今仍有很多鹿场。但是那些鹿也正像当今沉醉于花花世界渐渐抛弃传统的主人一样,失去了宛如的灵性与神姿。

    望着北方的星空,那暮霭下的路,又岂是半个月亮所能照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又是一天
后一篇:到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