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
(2008-12-28 20:11:27)
标签:
人生若只如初见画扇君王比翼连枝杨玉环骊山文化 |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知有多少人喜欢这句诗,也不知有多少人以此为名著书写文。它拨动着人们心底共同的弦,让人对它百吟不倦,柔肠千徊。“人生若只如初见”,蕴含了多少蜜意柔情的初视,又饱含了多少无奈别离的辛酸!正是这种无奈、苍凉的残缺美,才让世俗中的男女对它久久不能释怀。
我读过许多以此为名的文字,也看了不同版本的情感故事。初遇,仰慕、爱恋之意盈满爱河中的两颗心,海誓山盟,相许来生,其情之真、意之切,感人肺腑。几番柔情缱绻后,凡尘俗事流入爱河,虽然情亦真,意亦切,却没有了当初的相惜相怜,宽厚以对。
于是,散了,断了,伤了,痛了。黯然神伤、频频回首后,忽然就有了一种揪心的酸楚。若时间能停留于初识的甜蜜温馨中,世间便少了无奈和遗憾,也无有了“西风悲画扇”。
每读此诗,都会为两位美丽女子的爱情扼腕长叹。
班婕妤和汉成帝起始是真心相爱的。婕妤贤德美貌兼备,又才情非凡,成帝对她宠爱有加,后宫中也深得尊崇。婕妤不因自己受宠而飞扬跋扈,以理以情侍奉君王,若是如此下去,何尝不是一世佳话。
然,成帝也是男人,况且是能呼风唤雨,宠遍天下女子的男人。飞燕姐妹的妖娆妩媚,让婕妤和成帝的誓盟终成了空,也给婕妤的后半生带来了寂寞、凄凉。一世才女,竟以画扇自喻,来表达自己的幽怨、无奈,以及对过往的怀念。
成帝弃了誓言,婕妤徒生宫怨。既然“等闲变却故人心”,有了“何事西风悲画扇”便在情理之间。她只能孤独地守在陵前,哀悼过往。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唐明皇以《雨霖铃》寄思杨玉环,以表刻骨的怀念,这一段有悖伦理的老少恋,却感动了不少后世人。
杨玉环,集美、媚于一身。她美,“天生丽质难自弃”;她媚,“回眸一笑百媚生”。所以,年近花甲的老皇帝喜欢上了她。而真正让皇帝迷恋她的,是她的单纯,率真,以及不干朝政。但最重要的,我觉得是杨玉环对他的爱。他爱她,以一个丈夫的胸怀包容她,甚至在她赌气离去时,放下帝王之尊,象个情意绵绵的青年一样去思她,念她,迎她。
有很多人质疑杨玉环对李隆基的爱,觉得她工于心计,依附皇权。我觉得杨玉环是爱李隆基的,她爱他,是因为他是旷世的英才、名主,他扫武周积弊,励精图治创一朝盛世,这样的君王,天下之女子,哪有不钦慕爱戴之理。况且他文武双全,同杨一样精通音律,情趣相同之下,何愁“从此君王不早朝”。
杨玉环并没以姿色邀宠,她甚至在皇帝面前要求平等,使小性,发脾气。若不是在自己爱的人面前,一个女人面对傲视天下的君王,谁敢有此举动?一个妃子,谁又敢称一代君王为“三郎”?
杨玉环并没有想祸国殃民,但,她是个有亲戚家人的女子,李隆基重用杨姓以表对玉环之爱,让杨家权倾朝野,富可敌国,这些,并不是杨玉环的初衷,也不是她使心计强求的结果。这些,只是依附了她的关系,利用了万盛之尊的皇帝对她的宠爱,让那些有野心的奸佞之辈私欲膨胀的结果。于是,她成了红颜祸水,于是“一掊黄土收艳骨,数丈白绫掩风流”。
长生殿生死不相离的誓言,随马嵬坡前一袭白绫,魂飞魄散了。
若知如此,她仍做他的儿媳,相夫教子,美丽一生。而他,也不会在自己的暮年之际,给他辛苦挣来的天下,他深受的天下臣民致命的一击。
然,人生,如何才能回到初见?
看张小娴的“永不永不说再见”,对里面两篇文章印象最深。大意是说有些已婚女人,虽然很幸福,却一直对初恋情人念念不忘,当她和他再次邂逅,遂生出回到初恋身边,重新开始他们的故事的念头。因为,她觉得他们的故事没有完,只是因为一些不可逆转的外因而分开了。且不说这样的女人是否会得到自己梦想的幸福,单是他们之间未了的情缘,就能如当初一样吗?这里面又添加了多少始料不及的意外啊!环境、金钱、孩子等等一切,都是她所期盼的故事强有力的杀手。
也许,把这段未了情珍藏心中,让这个故事永远没有结局,才是最美丽的,才不会生出“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感叹。
人生若只如初见,若你只是你,我只是我,我们只是两条平行的直线。也许你会欣赏我的美貌才情,我会敬慕你的胸怀才识,永远在自己的轨道上默默地注视着对方,让那份美好随着我们的生命枯竭。但,两条直线相交后,你亦不是你,我亦不是我,原来笼罩在你我身上的光晕,也成了密布的乌云,刺眼的闪电。当两条直线在扭曲后被拆分,便各自有了永远无法抹平的伤痕。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有多少人有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但能有几人虽死无怨救“三郎”,又有几首“雨霖铃”以寄哀思啊!